在偃师市府店镇西口孜村,薛家祠堂门前两只历经百年沧桑的大石狮,线条纹路依然非常精致清晰。
离它们不远,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石观音、石人像、石刻画……各类新创作的精美石雕作品“争奇斗艳”(如图),似乎想与这对西口孜村石雕的“老祖宗”一比高下。
西口孜村石材资源丰富。很久以前,村民们每逢农闲,就从山中搬回上等的青石,用作雕刻工艺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雕刻仅是挣点“闲钱”,从未有人以此为生。
20世纪80年代,村里有人花大价钱买回来一台锯石机,大家都觉得稀奇:不用斧凿,几分钟的时间,一块大石头就切得方方正正!
村里许多人“眼红”了:有了这台机器,一年收入要翻好几番啊!
渐渐地,机器打磨石头的声音开始响遍西口孜村的各个角落。村党支部书记薛建国说:“现在,村里光大中型规模的锯石机企业就有53家,全村从事石雕石刻的人达600余名。”
从靠天吃饭的农业,到靠山吃饭的石雕,20多年间,改变的不仅是西口孜村的面貌,还有村民们的思路。
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国内的石雕石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口孜村石雕匠人除了埋头干活,还要与福建、山东等其他盛产石雕地区的同行们“短兵相接”,争夺市场这块“大蛋糕”。
如何才能让西口孜村“石雕艺术村”的牌子长盛不衰?让大家手中的“钱袋子”拿得更稳?村民们在思索着。
去年,村干部王长军带着村里各石材企业负责人,远赴福建“取经”。这次学习让大家眼界大开:“人家石材没有咱的好,但雕成的东西款式美!”王长军举了个例子:“我们做1立方米的板材,只能卖五六百元;人家的一幅石雕字画,大小只有一尺见方,却能卖好几千元!”
回来后,村民薛兵如马不停蹄地奔赴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为自己的石材厂重金寻觅“美术设计总监”。
现在,薛兵如的石材厂完全是“现代化”操作。“雕什么样,先让美院的专家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在电脑上设计好,客户满意了,我们再依图而雕。”薛兵如说:“客户满意度提高了,我们节约了石材,与传统的制作流程完全不一样。”
尽管制作流程不一样,但西口孜村的石雕变得更多样、更精致,更能跟紧市场了。
现在,西口孜村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石雕石刻产业园区,准备将所有石雕企业组织起来,成立石雕石刻行业协会,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精细化水平。
“去年全村的产值超过3000万元,大家都在深加工、精细加工上下工夫。如今市场对路,产品广销,今年效益肯定要比上年还好!”村民们兴奋地说。
记者 邓超 通讯员 王雷 贺艳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