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深读周刊·非常阅读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洛阳“民间发明”路在何方?
七旬老人寻找50年前
一见钟情初恋情人
女公交司机被乘客谩骂
心情不好停止开车
体验直升机救人惊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社会基层,有企业职工,有个体户,有学生,有离退休人员,他们创新的思维与生俱来,长期关注或痴迷于发明创造,靠着微薄的收入和狂热的激情,专心投入技术改进和工艺变革。经年的积累,使他们拥有了一批发明专利成果。然而,他们的发明缺资金,转化难——
洛阳“民间发明”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魏春兴 实习生 刘可可 通讯员 王占国
陶予敏在展示专利证书。 王占国 摄
  陶予敏——一个洛阳“民间发明家”的“经典样本”

  不用手机、不懂电脑,一心钻研发明;自砸“铁饭碗”,不顾家人反对,带着发明“下海”;不懂宣传、不会炒作,目前已拥有13项专利成果却贷不来一分钱资金……

  在去采访陶予敏的路上,洛龙区工作人员向我们“透露”了不少有关这位“发明家”的细节。

  洛阳豫燃煤气设备有限公司坐落在李屯路旁。在一间冷冰冰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51岁的陶予敏。

  浓眉、圆脸、很少皱纹,一脸笑意的他一点儿看不出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做实验把我耳朵震得不好使了,我跟你们坐近些啊!”陶予敏自顾自拖着椅子,从对面坐到我们近旁,一句闲话没有直奔主题。

  他是关林镇练庄村人。如今,整个练庄村很少有人不知道“发明家陶予敏”。

  1977年,陶予敏考上了洛阳大学,学化学专业。那一年高考的录取率还不到1%,作为既稀罕又吃香的大学生,陶予敏在村里很出了些风头。

  198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关林一中当了一名初中化学老师。家里多了个端铁饭碗的“公家人”,这让传统观念很强的老父亲自豪不已。谁想,从小就潜心发明创造的陶予敏很快就开始“不务正业”了。

  学校让他代几节物理课,他却钻进小屋一鼓捣,自制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箭反冲原理教学模具。陶予敏说:“火箭(模具)一开,呜呜呜绕地球(模具)转好几圈,很吸引学生,后来还到省里拿了奖!”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快步走进中国人的家庭,修理服务却跟不上趟儿。陶予敏“顺手”在学校门口开了间家电修理部。善动脑筋、动手能力强,这两大“特点”帮他挣了不少钱。后来,他还用废旧零件组装了一台“洛阳牌”电视机;小小的修理部也实现了“全自动”——门、灯全是自动开关。

  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他“不务正业”,但也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本事”。

  1983年,陶予敏用自己开修理部掘到的第一桶金,带着自己的一项发明成果“下海”了。他开办了一家小化工厂,生产碱制品。资金不很充足的陶予敏花了几千块钱建起一个小型合成塔,当时生产1吨碱,普通的化工厂要耗1吨到1.4吨的煤,陶予敏只用250公斤。

  一心扑在实验发明上的陶予敏长期“泡”在实验室里,化工厂的效益并不好。

  “下海”失败,周围人的嘲笑、讥讽,家人的一致反对,使陶予敏陷入苦闷和焦灼。

  迫不得已,他决定边“卖技术”边改进发明。凭借这项技术,他救活了大大小小多家化工企业,其中就有孟州市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金山化工总厂二分厂。新乡、渑池、义马等地,也留下了“陶老师”的美名。

  进入90年代,陶予敏的事业开始顺风顺水,有了一定资金的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那段时期,陶予敏几乎每年收获一项专利:1998年的小型内燃火力发电机组专利,2000年的高效煤气发生炉专利,2001年的热水型煤气发生炉专利……直到2009年的预热换热直接溶解式泡花碱生产工艺及设备专利。目前,老陶拥有的专利成果已达13项。

  一生痴迷发明的两个“黑暗时期”

  在痴迷发明的路上,陶予敏并非一路顺畅。

  1983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自砸“铁饭碗”下海办起化工厂。后来,经营不力,四面楚歌,家人苦苦劝他放弃搞发明的“白日梦”,安心回学校教书,但陶予敏不予理睬。一次,晚饭时的苦口婆心规劝又付之东流,老父亲一怒之下掀翻饭桌,一盆热汤迎面浇在了陶予敏的头上……

  亲人眼中屡教不改的“逆子”终于有家不能再回了。陶予敏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最悲惨”。

  1985年,为排解内心压力,也为了给自己“充电”,陶予敏选择到市图书馆看书“恶补”。当时,图书不允许外借,他干脆就把看书当成了工作,每天早上8时出现在图书馆门口,中午闭馆时在外面用冷馒头和军用水壶中的凉开水解决午饭,下午直呆到图书馆要下班了才离开。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多。

  陶予敏说,那是自己“最悲惨”的一段学习时光。但那半年所学的知识比大学四年学到的要多得多,并且支撑起了他的发明梦想,开启了他日后众多的发明思路。

  陶予敏的发明对节能减排贡献突出:250公斤煤生产1吨碱的制碱法是当时业内的“神话”;豫燃煤气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泡花碱工艺设备,不仅用煤量是传统工艺的一半,脱硫除尘效果也比国家规定标准高出很多倍,其粉尘排放量每立方米仅为15毫克,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为每立方米200毫克。

  陶予敏说,仅靠一己之力推广发明,“作用很有限”。

  申请到专利已经12年的小型内燃火力发电机组,至今仍无力推向市场。

  缺资金、转化难——洛阳民间发明的现状

  陶予敏的疑问具有普遍性。眼下,发明成果转化难是摆在“民间发明家”面前的一只“拦路虎”。“民间发明”为何在发明者与市场之间“剃头挑子一头热”?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徐丰果说,从发明人身份来划分,专利可以分为职务专利和非职务专利,而从事非职务专利发明的主要是个人,也就是所谓的民间发明家。在洛阳发明专利版图中,像陶予敏这样的民间发明家,占了不少一部分。

  据介绍,2009年,洛阳专利申请量达2398件,其中,民间专利625件,占了26%左右。

  虽然数量可观,可是,洛阳民间发明存在着一个与其他城市一样的难题:缺少资金,缺乏推广,转化率低。“民间发明家”一般需要3年可以拿到专利证书,然而,许多辛苦钻研出来的专利技术,由于长期无人问津,结果被束之高阁,成了一张华丽的证书。

  为啥会出现这种状况?徐丰果分析说,民间发明与职务发明的区别在于,后者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像中信重工、轴研所等,均为洛阳的专利大户,他们研发出来的专利,更容易转化为生产力。至于民间发明家,他们虽有狂热的激情,可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市场需求搞发明,又缺乏推广与交易的平台,阻碍了其市场应用。

  “洛阳与沿海地区相比,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不能更好地为民间发明的转化利用提供经济土壤。”徐丰果说,当然,还有一些民间发明,其本身价值不大,企业利用起来的成本过高。

  那么,难道民间发明就这样走入一条死胡同了吗?

  民间发明迎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洛阳民间发明的市场化、产业化任重道远。事实上,探索一直在艰难进行着。

  “在‘民间发明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离退休人员,他们曾经是技术骨干,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搞出来的专利,有一定的价值,不利用起来很可惜。”徐丰果说。

  他向我们透露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2008年洛阳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洛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近日已起草完毕,正在等待政府的审批出台。这对洛阳民间发明来讲,无疑是个“大利好”。

  徐丰果说,根据意见规划,从今年起,我市将建立专利专项资金100万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用于专利申请资助和宣传保护。同时,我市每年还将设立专利奖励资金50万元,对优秀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给予奖励。

  为了推动专利市场化、产业化,我市还将逐步推广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比如你是一家民营企业,你搞出来了专利,那么就可以通过评估,鉴定出这种技术的价值有多大,继而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扶持。”徐丰果说。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要建设专利信息中心,建立市级知识产权展示发展中心,通过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援助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

  这些规划,让洛阳民间发明家有理由满怀期待。“专利权质押融资,是否可以将民间专利纳入?民间专利是否可以通过展示平台走向商业化?”徐丰果说,这些都是下一步摸索的内容。

  当然,要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局,民间发明家自身也得努力。“在政府加强培训的同时,民间发明家应积极了解相关行业前沿信息,掌握市场需求动态,这样搞出来的专利发明才有后劲,才有可持续性”。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