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高新区潜心挥写 招商引资大文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1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打造引资平台 依托园区招商   
高新区潜心挥写 招商引资大文章
  管委会领导陪同客商参观。
  签约联建钼产业园。
  轴承产业园签约。
  刚刚过去的一年,高新区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全年利用外资8190万美元,吸引境内资金12亿元,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竣工项目17个。在2010年1月14日召开的全省招商引资奖励大会上,高新区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在去年金融危机肆虐、外商投资锐减、各地招商引资形势普遍比较严峻的形势下,高新区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产业集聚带来的商机

  

  说起招商引资,可是高新区的老本行。从1992年初起,高新区就是靠招商引资白手起家,一步步发展壮大。

  “建区以来,高新区瞄准国内外高技术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集聚。目前,全区注册企业达1000多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贺敏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新区先后探索出全员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等各种招商模式。近年来,高新区又提出产业招商的思路,围绕区内支柱产业,积极策划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作用好的大项目,集中力量引导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在硅电子材料、钛(钨钼)材料、精密轴承、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高新区出现了洛阳尚德、双瑞钛业、轴研科技、北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的领头雁。2009年以来,中航锂电产业园项目、北玻低辐射镀膜节能玻璃产业化项目、双瑞风电叶片二期等一大批投资超亿元的大型项目纷纷进区建设,形成了特色产业的聚集,为高新区招商引资探索出一条新路。

  “特色产业的聚集,改变了区域产业环境,改写了高新区的经济版图。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高新区对招商引资的认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建国说。

  如今,洛阳高新区四大产业在全国高新区独树一帜,人气越来越旺。围绕这些产业,高新区正在谋划形成独立的专业园区,把各个产业归纳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一旦其成为现实,以它为核心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难以估量,必将对招商引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平台招商产生“滚雪球”效应

  

  随着经济进入“后招商时代”,传统的招商逐步回归市场原点。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自身价值链,营造一个有力的市场主体,增强自身的同化能力,成为招商引资的一条捷径。

  “区域产业聚集形成的市场引力决定了竞争力的强弱,成为吸引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孟建国表示。

  因此,在关于项目与资金的争夺战中,高新区不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潜下心来,下力气优化自己的投资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高新区慧眼独具地瞄准了“国家产业基地”这个强有力的载体。

  用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用一个基地整合一片资源。早在2006年,高新区就敏锐地觉察到产业基地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高新区为依托组建的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成立不久,就先后有无锡尚德、中硅高科等硅材料巨头加盟,其他下游产业项目也相继跟进,形成了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鸿泰半导体、鼎晶电子、尚达太阳能等为首的企业集群,硅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目前,一条从多晶硅、硅切片到光伏电池组件,再到光伏应用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已露雏形,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2007年7月,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升格为省级硅电子产业基地;2009年7月,省政府又把基地升级申请上报科技部,今年1月,高新区再添一个“国字号”产业化基地。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高新区的拳头产业。以北玻公司的低辐射玻璃加工装备、中色科技的有色金属冷热连轧加工装备、双瑞风电叶片为代表的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能源替代、资源化再利用、环境保护等企业组群为载体的原材料生产、机械加工、零部件配套、技术研发等产业配套体系。

  高新区没有因此而止步,他们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以整合洛阳装备制造产业资源,提升洛阳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

  这一构想得到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可,去年12月17日,该基地入围国家第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洛阳装备制造业带来“绿色”发展的新契机。

  “不要小看这一块牌子,这可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忠道形象地说,“在这块金字招牌的感召下,大项目率先进入,配套项目接踵而至,形成以商引商的‘滚雪球’效应,促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这种效应在洛阳钼产业园中得到充分体现。1月15日,高新区与洛钼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在高新区建设洛阳钼产业园,洛钼集团不仅计划把洛阳高科钨钼公司、洛钼集团研发中心等项目迁入园区,而且将外方公司合作的钼深加工项目、硫化矿循环焙烧项目、钼酸铵提取项目、钨粉深加工项目等也一起带入园中,高新区钼产业仿佛在一夜之间迅速成型。

  园区招商的成功让高新区一发而不可收,本月22日,高新区又与江西时利和置业有限公司、洛阳鸿力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签署了在高新区建设轴承产业园的框架协议。

  至此,已有6个国家级研发和产业基地落户高新区,区内四大特色产业均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园区。

  王忠道表示,这些“国字号”产业基地的设立,为我们搭建了重要的国家级平台,对高新区形成以资源聚集、技术辐射为主的招商效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体系让招商更具魅力

  

  要想吸引客商前来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看到当地的发展潜力。良好的创业环境,能有效激发投资者的创业欲望。因此,营造完善的发展环境成为招商之外的另一关键。

  在招商实践中,高新区抓住对外交流的便利,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注重对研发中心、企业总部等知识创新型项目的招引,专门设立了创新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的方式对企业研发机构、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资金补助。

  在这种激励政策的鼓舞带动下,2007年,中硅高科硅材料研发中心、普莱柯生物工程中心、荷兰疋姆泰克公司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中船重工集团研发中心、中俄大气光学应用研发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相继进驻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等一批人才密集型创业园区也相继建立。去年11月,惠中兽药获准组建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中心;今年1月,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又落户中硅高科。目前,高新区已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55家,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研发中心20家,市级研发中心33家,创新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这些研发机构成为高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提升了本土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了高新区知识网络的发展,而且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环境引力。”高新区纪工委书记任常山说。

  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是,去年11月28日,国家科技部批准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洛阳高新区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向创新型科技园区跨越。

  “这是我们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投资环境的大好机遇。”任常山说。

  任常山用一组数字为我们描绘了5年后的高新区的创新前景: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年发明专利数2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高于35%;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家,收入超百亿元企业4家,收入超50亿元企业8家,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园区内企业总数50%以上,上市企业达30家以上。

  任常山表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将改变我们的知识创新环境,把我们的园区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到那时,我们的招商引资必将进入一个更新的境界。”

  

  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2009年11月28日,洛阳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论证,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正式启动。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年至2012为全面建设期,高新区将全面实施《方案》的有关内容,制定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新型园区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创新型园区建设的组织推进和考核机制,加快园区环境建设和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各园区和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结机制建设,建立自评和调整机制,开展年度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效果对相关政策和计划进行调整,建立和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接受火炬中心的指导和考核。2013年至2015年为完善建设期,高新区将调整和完善相关实施方案及政策措施,力争2015年全面达到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目标。

  未来5年,高新区将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目标,全体参与,形成“官产学研军”矩阵式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强力推进“技术极”、“创新极”、“增长极”三极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十大创新体系,分阶段完成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任务。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

  

  2009年12月17日,高新区申报的洛阳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洛阳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搭建了国家级平台。

  洛阳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发展将以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太阳能光热利用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汽车动力模块、节能建材生产装备、地热利用技术装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节能减排装备产业;以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高效电力拖动技术、能量回馈技术、余热余压梯级利用技术、连铸连轧技术、高效电加热技术、高效换热传热技术、高效工业窑炉技术、工业排放物再利用技术等为重点,统领传统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

  今后10年,洛阳装备产业将以产业核心区(洛阳高新区)、产业提升区(传统装备制造区)和基地拓展区(洛阳新区新规划10平方公里)三个功能区为载体,经过启动期(2009年至2010年)、成长期(2011年至2015年)和发展期(2016年至2020年)三个阶段,建设成中国节能减排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

  基地产业年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预计到2015年基地产业化规模将达到1020亿元。“中国节能·洛阳装备”届时将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装备产业的知名品牌。

  

  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2008年5月,洛阳市成功入选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借助洛阳在新材料产业上的基础和优势,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电力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目前,市政府已经将新材料基地推进办公室放在高新区,高新区将规划专业新材料产业园,以金属新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为主体,以超硬、耐磨、高温、建筑等功能材料为补充,重点发展钛、钨、钼、铜、铝、玻璃等材料的精深加工产品以及合成树脂、粘合剂、橡塑产品,以国家海洋材料工程中心、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支撑,通过资源带动、市场带动、产业链带动,成为实现产业聚集的有效载体。

  

  国家硅材料暨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洛阳是国内主要的多晶硅产业基地,2003年开始在国内建成了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工业化生产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洛阳硅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以多晶硅为源头,向单晶硅、硅抛光片、硅外延片、太阳能电池及其配套产品等中下游产品延伸的产业格局,拥有中硅高科技公司、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

  2006年,洛阳高新区依托洛阳雄厚的硅产业基础,建立硅电子产业基地,打造“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端硅材料为基础、电路产业和光伏产业两翼发展的硅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设立了洛阳硅电子产业管理办公室,统筹全市硅电子产业的发展。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2006年1月通过专家论证,2007年7月成为省级硅电子产业基地,2009年7月,洛阳市开始申报国家级硅光伏产业基地,今年1月成功晋升国家级硅电子产业基地。

  洛阳硅电子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争取用3年至5年建成上下游紧密配合的“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硅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基地企业年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重要的硅产业、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09年11月,科技部授予高新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高新区对外科技合作始于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2000年4月,高新区与俄罗斯驻华使馆、俄罗斯科学院在洛共同举办了中国——俄罗斯企业经贸洽谈会。此后双方经过多次互访,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4月,双方达成了建立中俄洛阳科技工业园的合作协议。2003年“河南省——俄罗斯科技合作园”在高新区挂牌成立,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园区已成功实施对俄合作项目10项,在谈项目16项,储备俄罗斯科学院对外科技项目460余项。其中,等离子燃煤点火装置、医用热成像仪、变声速增压热交换器、能见度仪、云高仪、激光近距离环境探测评估软件、手提式危险液体检测仪、超声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项目科技领先,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

  高新区还同独联体、欧盟、美国三大技术中心展开科技合作,目前已引进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企业29家,对外科技合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准惠中兽药组建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惠中兽药旗下的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居国内兽药行业前三强,是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政府重点支持的50家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先后获国家级新兽药证书13个,研发的禽流感(H9)三联、四联疫苗等新兽药更是填补了国际业界的重大空白。

  该公司在高新区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河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开始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成为我市由地方申报成功的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河南省生物制药领域唯一获批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兽药行业技术平台的制高点、区域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的支撑点,也是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吸引投资,继续扩大产业链规模。

  近期,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将在高新区开工建设。一期投资为2800 万元,两年内使专职研发人员达到170人,三年内开发国家级新兽药10个以上,2012年可带动企业利税达到4亿元。

  (王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