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深读周刊·多维视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政府门户网站
半数以上不及格
一位父亲给女儿的
九条人生忠告
国人过节为何总与“吃”有关?
博文采撷
有些境界源于绝望
李开复成长中的
十句格言
权威直言
男女关系定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3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世象漫谈
国人过节为何总与“吃”有关?
视野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单说汉族就有农历小年(十二月二十三)、大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八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更不用说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了。而我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中国人过节日几乎都和“吃”有关。这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中国人特别崇尚吃呢?对,也不完全对。据分析,中国人过节之所以总是和吃有关,恐怕至少有以下4个原因。

  一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祭祀文化。中国人敬仰祖先的传统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因而我们的许多节日基本上与祭祖有关,比如过年、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即使和祭祖没有太大的联系,也要在形式上跟祭祖搭上边。比如点个烛台、作个揖或者烧个纸钱什么的,算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家庭的近况告诉先祖,让他们保佑健在者过得更好。而祭祖了,当然要供奉一些先辈们最喜欢的东西,比如酒、糕、果之类。这就与吃联系上了。活着的人几乎一致认为,只要把吃的喝的供奉给了先祖,他们吃了喝了,心里一高兴,就会尽力保佑在世的人平安健康和快乐。要是不拿吃的喝的敬好先祖,你来年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呢?所以,供奉的吃的喝的越多,祖先也就越能保佑后代幸福安康。

  二是中国节日的来历大多与吃有关。比如清明吃团子。一则团子用青草的汁拌在糯米上,让整个团子呈青色,“青”与“清”谐音;更主要的是,清明吃青团子,是因为感谢大禹治水的缘故。因为大禹治水给百姓造福,让更多的农民种上小麦,而清明时节正好是小麦返青的时候,百姓做青团子吃,就是为了感谢大禹治水之恩。又比如端午。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起先是竹筒,后来改成了箬叶。以粽投江的原意据说也有两种,一是直接祭奠他,就像灶台上供奉一样;二是因为老百姓怕屈原投江后被大大小小的鱼吞吃或撕咬,所以投粽以喂饱大小鱼们,以此保护屈原。这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以体现百姓特别是后人对先辈的尊重。再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这似乎也已经成了定律。本来嘛,月饼之“圆”就是因为中秋月亮之“圆”,象征团圆之“圆”。所以中秋节如果不吃月饼——哪怕不喜欢甜食的人咬那么一小口——就不算过中秋节。

  三是多年来中国人物质困乏,渴望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前,生活水准确实比较低。尤其是建国初期,国人无不经历着极其困乏的现实生活。实行供给制,无数商品凭票供应,社会产品也极不丰富。过节,似乎正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适当花点钱暂时改善一下生活的极好机会。这个时候,大人们也不太规劝孩子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做孩子的也大可在这个时候敞开肚皮吃。即使平时再穷再节俭,逢年过节,没有哪家会省下一点钱,这时总要在物质上得到一点安慰。即使像《白毛女》中的杨白老,临到年关,连黄世仁的地租也交不出,也要给女儿喜儿买根红头绳回家。因为毕竟是年三十了嘛。中国人之所以希望在逢年过节时可以适当改善一下贫困的生活,无非想表达一种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无限遐想和极度渴望。

  四是过节大多为家族团圆招待亲戚朋友的时刻。除了节假日,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有时候即使至亲好友,不到逢年过节也难得一聚。因此有个假期,看望下长辈和会会亲朋,亲戚之间走动走动,是一种很必要的交流和联络的机会。亲戚朋友来了,自然不能随随便便,总要准备点吃的喝的,在觥筹交错之间增进彼此感情的联络。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过节,就是因为过节有许多好吃好玩的,还有亲戚朋友的礼物。所以,每到节日,除非出门旅游,一般家里都会准备些吃的,以便久别回家的儿女们能够再一次尝到父母可口的饭菜,亲戚朋友们可以借这样的机会说说彼此的心里话,给大家以更多“家”的温暖。

  中国人过节除了与吃有关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这似乎已经不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欢度一个节日,可以让我们久不见面的亲朋聚一下,可以让大家久不联络的感情增进一下,然后大家把更放松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用到工作中去。正因为如此,辛苦了很长时间的人们,现在把节日也看成了休息、休养的时间。因此也有人难得一个节日,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也人也不见,一个人躺在床上蒙头蒙脑睡上一天,然后等大家过节过得累了想倒下来的时候,他冷不丁爬了起来,出来对大家说:“哎呀,睡了一天,真累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