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二届牡丹花会,游客徜徉花海。 兰河
摄 记者 曾宪平 翻拍
灯展从第二届牡丹花会开始,地点在今周王城广场南。
当年,400余盏花会自动化彩灯,运用电子、机械、光学等现代化技术制作,声、光、色俱佳。牡丹花会期间,每到华灯初放,原市政府前广场上游人如织。从此,“昼赏牡丹夜观灯”成了牡丹花会的一大特色。
为使牡丹花会“岁岁年年灯新颖”,市政府专门成立灯展指挥部,各区政府也成立灯展组织。市文化局每年提出灯展总体方案,各城市区、各单位分头组织实施。
第二届牡丹花会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包括28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以及港、澳、台胞,以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4月15日是星期日,当日仅王城公园游客就达30万人次。园林系统一位退休职工回忆说,15日、22日两个星期日,白天,中州路从百货楼到七里河车辆限行,人们扶老携幼,步行赶往王城公园,人流如潮,像是举行盛大集会游行;晚上,凯旋路从八一路口到老市委前车辆限行,观灯的人摩肩接踵。
1984年花会期间,洛阳郑州间加开40列旅客列车,洛阳渑池间加开8列旅客列车,日均发送5.1万人,比正常客流量增长1/3多。
植物园(今西苑公园)在第二届牡丹花会期间建成开放,中外游客观光、赏花的主要场所开始扩大到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凯旋路中段、延安路、青岛路等处,但仍以王城公园最为集中。花会期间展出牡丹213个品种20余万株。
第二届牡丹花会,省部级领导首次出席开幕式;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第一次在牡丹花前共叙骨肉深情,认同根在河洛;与洛阳结为友好城市的法国图尔市、日本东京都议会派来了友好代表团;当年名扬全国的劳动模范张秉贵、蒋启珍的身影吸引了众多赏花游客的目光。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