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富二代有几个特点:首先,他们算不上“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一代,他们出生时,正是父辈开始创业之时,吃过苦。其次,由于父辈没受到好教育,出于补偿心理,他们很多人高中前后就被送到国外留学,国际视野宽广。再次,他们父辈基本上靠制造业起家,如今他们想干点不一样的事业,让父亲给钱出来投资创业。
5月2日,公司的一名男采购员要结婚,董铭可操心了,他不仅把自己那辆价值140多万的保时捷凯宴拿出来,还借了6辆名车,组成一支豪华的婚车队,给足了新郎面子。这名年仅29岁的“少帅”这样解释自己的举动:“那个人为公司出力,你肯定要帮他,我们把场面搞好,员工多有面子啊。”
董铭说要经营一家有人情味的企业,让“企业就像一个家”。
如果你觉得这是“感情用事”,那你就错了。董铭还说:“领导者不能忘记一件事——他们的权威,是由追随者赋予的。”恩威并重,这是中国式管理的中心思想,无恩之威乃强权,董铭不喜欢。董铭从父亲手中接过浙江威力锻压设备有限公司掌门人之位一年多了,越来越忙,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加班,“杭州一日游”是他最奢侈的放松方式。“接班了”——这三个字对董铭来说,不,对那些完成交接班的富二代来说,都是沉甸甸的。
可是,不久前传出“富二代”在公路上狂飙名车伤人、生活穷奢极欲之类的负面新闻,使得“富二代”几乎与“纨绔子弟”画上等号。办公室设在上海的富二代组织“接力中国青年菁英协会”刚计划以“新一代企业家”的新提法代替“富二代”这一“负面称谓”,网上就迎来一片讨伐声,网友们不允许他们“换马甲”。社会对富二代的成见之深可见一斑。
2007年,董铭给《第一财经日报》去了一封信,诉说“一个民企接班人的烦恼”——大学毕业回来进入父亲的企业,常常失眠,食量锐减,憔悴,心态焦虑不堪,白头发多了……陈雪频编发了这封来信,之后100多家平媒转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著名电视栏目纷纷邀请董铭等“富二代”做节目,“富二代”群体粉墨登场。
那段时间,各种媒体像夺食的鹰嘴一样争相报道“富二代”,出于天然的批判性思维,记者们以挖掘“富二代”负面消息为己任,给公众描述了一个“纨绔子弟花天酒地”的群像。此前,人们对第一代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争论不休,仇富心理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富二代这个靠着第一代企业家的财富而享有优厚物质生活的群体浮出水面,引发了复杂的社会心理:羡慕、妒忌、反感、厌恶……
这类社会心理并不利于导向一个良善社会。然而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巨大的贫富差距鸿沟。按照现行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大约排在第128位,即使按照经济学家们喜欢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仍然排在全世界第107位,落后于纳米比亚等国。
透过以上个案,记者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富二代群体:他们也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父辈有钱;他们有财富传承,他们大多奔向“企业家”的方向。“在大家眼里,好像我们只是一群只会花钱的‘富二代’,听到这种议论感觉很不爽,有点难受。其实,我们有比常人更大的压力和烦恼,以及责任。”董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