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安项目建设锻造工业新引擎
“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加强政企战略合作
提升洛阳信息化水平
市委书记毛万春到偃师调研
一本“非211”院校正式投档
经济损失上千亿元
上调工伤保险待遇
番茄与土豆“联姻”成功
招募
交通志愿者
强强联手“再造一个新一拖”
洛阳胜新乡 昂首入四强
省运会乙组女篮比赛鸣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7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好”
——胡锦涛总书记孟津县妯娌村考察纪行
  10日下午,雨后初晴,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里一派整洁清新、欣欣向荣景象。带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带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心,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妯娌村,与村民话家常、共同谋划农村美好的明天。

  移民15年,旧貌换新颜

  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是个移民搬迁村,1995年为支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全村人舍小家为大家,整体搬迁到现址。

  总书记首先来到村两委办公楼。在记录妯娌村搬迁前后情况的图片前,村党支部书记李东风向总书记激动地介绍起15年间妯娌村村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变。

  搬迁前,妯娌村有21个村民组36个自然村,全村人散居在方圆六七公里的九沟二岭中,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全部靠扛、靠挑。搬迁后,妯娌村东连207国道,西南距洛阳市区仅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村里还统一规划兴建了整齐的居民区,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总书记好!这是妯娌村移民前后基本情况的介绍。俺们村以前基本条件很差,居民大多数住的是窑洞。”李东风指着墙上的图片说。

  “原来的村离这里多远?”总书记问。

  “有50公里。当时村子条件差,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多块钱。搬迁到这里以后,我们搞起了种植业,现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950元。”

  “村子有多少人?”

  “2760人。”

  “耕地多少?”

  “耕地3500亩。”

  “一人一亩还多点。”总书记点头算着村里的“细账”。

  小地块也能做出大文章。作为河南省移民生产开发示范村,如今的妯娌村已形成了以沼气循环利用为主,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我们村现在有1600亩精品梨园、900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除了种植业,我们还搞养殖业,养鸡、养猪的有160多户。另外,我们还有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有600多人。俺们村整体发展比较快,力度也比较大,这些都归功于中央惠农的政策好!”如数家珍般说完村里这几年发展生产、带动村民致富的情况,李东风由衷地感慨道。

  看着一张张图片上妯娌村移民15年来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巨变,总书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争创先进党支部,需要把创先争优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在村两委办公楼二楼的党员活动室里,李东风向总书记介绍说:“妯娌村有党员78名,今年新发展了4名党员。在强村富民这一块,我们对两委班子和村党员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班子必须团结,必须强,团结了才能干工作;第二方面是班子成员必须有项目,先致富,再带动致富;第三方面是富了以后,双强党员必须要有帮扶任务。”

  听到这里,总书记频频微笑点头,表示赞许。

  在村两委干部联系农户一览表前,总书记仔细察看后,关切地问李东风:“这个是你联系的王三,联系的项目是养猪,养起来了没有?”

  “是的,养起来了。”

  “80头?”

  “现在的规模已经不止80头了。除联系养猪外,党员还联系种植果树、劳务输出。”

  看到桌上摆放着村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材料,总书记拿起,认真翻看起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搞的创先争优活动?”总书记问。    

  “今年5月份。我们村是河南省的五好党支部,现在各级都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们支部也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在2012年我们要争创全国的五好支部。”李东风大声说。

  “好!”总书记点头表示赞许,并特别强调:“争创先进党支部,需要把创先争优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在村务监督办公室的大台历前,胡锦涛总书记认真翻看着一笔笔账目。

  “这个上面写的今年一季度财务收入39万元,支出了44万元,那这不赤字了?”

  “之前几个季度都有结余,全年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

  随后,总书记又走进村沼气技术服务站、村卫生所、便民超市、梨园和小型养猪场,实地了解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情况。

  在村沼气技术服务站里,总书记详细询问村民入托和享受补贴的情况。技术人员告诉总书记,村民全托服务一个月30元钱,村里补贴5元,县里补贴5元,老百姓一个月只用交20元钱。

  在村卫生所里,看到推开诊断室门微笑着走进来的竟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总书记,来看病的村民李芳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村卫生所,你们看病是不是也方便一点了?”总书记亲切地问。

  “是,看病很方便,医生服务也好,早叫早到,晚叫晚到。”李芳珍忙不迭地答道。

  “群众对加入新农合满意吗?”

  “都非常满意。”卫生所长尚秋燕说。

  “现在一个人参合的标准是多少?”

  “本人拿30元,各级财政补贴120元,可以享受150元。”

  “按照现在的标准,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吗?”

  “可以满足。”

  “相信妯娌村和其他地方一样,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村民李治安家原来住的是一孔简陋的窑洞,移民搬迁后盖起了两层小楼。看到李治安一家人种地的种地,养猪的养猪,打工的打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总书记十分高兴。

  在敞亮的客厅里,总书记让李治安、郭妞子夫妇坐在身旁,手里摇着蒲扇与他们聊起了家常。

  “现在家里人都做些什么?”

  “孩子在外面打工,我俩在村里养猪。”

  “今年出栏了吗?”

  “出了一批,70多头。”

  “市场的收购价怎么样?”

  “现在价格比较好,6元1斤。”听着总书记亲切的话语,李治安越说越轻松。

  总书记感慨地对大家说:“我们这个村是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以后搬迁移民过来的,这些年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我看了感到很高兴。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今后,我们还会继续采取更多的惠农政策来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我们相信妯娌村和其他地方一样,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听到总书记来到妯娌村的消息,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村头街口,想见一见总书记,向总书记问声好。

  “乡亲们好!”总书记亲切地向大家挥手致意,他还走上前去,与身边的群众一一握手并问好。

  “现在搬迁过来的村比以前环境条件要好吧?”总书记在村民尚银花前停下脚步问。

  “好得多!”尚银花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孩子呢?”

  “孩子出去上学了,在洛阳。”

  “应该让孩子们多念点书,多学点本事。将来出去打工,有文化比没文化、有技术比没技术强得多。”

  临行前,总书记不忘再三叮嘱村干部:“你们这个村工作做得很好。下一步一定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尽管总书记在妯娌村只有短短40余分钟的考察时间,但乡亲们说,总书记对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期望和嘱托,他们会记得一辈子。“总书记的话是指南针也是定心丸,给咱农村指明了方向,也让咱农民备受鼓舞!” 

  本报记者 邓超 特约记者 郑战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