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情人们所经历的并不都是欢情和幸福。白居易在一首《七夕》诗中写道: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读诗人早年的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青年时期确有一段长达十多年、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那段时间里,诗人和他的恋人既有几许“欢情”,更有绵绵“离恨”。也正是此番经历,使诗人写出了传唱千古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十多岁时,他的父亲任徐州别驾。白居易随其母亲住在距徐州不远的符离集古汴水边。他的邻居湘灵姑娘,与白居易相互爱慕。诗人有一首《邻女》诗:“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那鹦鹉般的甜美语言。到了二十岁左右,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白居易向母亲提出,要娶湘灵为妻,母亲不答应,说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官宦人家子弟,一个却是乡村民女。一对热恋的情人只能把爱的种子埋在心底,湘灵熬了多少个白天黑夜,千针万线做了一双绣花鞋,悄悄把它送给白居易,幻想着他们能够“双行双止,白头偕老”。
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白居易不得不多次离开符离,在衢州、浮梁、襄州及洛阳等地漂泊。每一次回符离,白居易都归心似箭,期盼着和湘灵相会;而每一次分别,这对情人又好似经历一场生死离别。
在第一次离开符离的路上,诗人抑制不住相思之情,一连写下《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三首表达心迹的诗:“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相思》)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这一年他二十九岁,他再次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仍然遭到母亲的拒绝。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去搬家回渭南下邦故里。年已三十二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没有勇气与母亲迂腐顽固的门第观念相对抗,一对恋人被生生拆散。临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极度的痛苦和愁闷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中:“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冬,时任周至县县尉的白居易,与友人李绅、王质夫等同游仙游寺。寺内幽静高大的殿堂里,供奉有超度唐玄宗、杨贵妃的牌位。此时此刻,白居易、李绅不由想起李、杨五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议论着李、杨的爱情故事,也议论了唐明皇以情误国,最后商定李绅写长恨歌传、白居易作长恨歌诗文。
当天夜里,他们借宿仙游寺禅房。烛光下,研墨展纸,白居易伏案写作《长恨歌》。诗人以自己爱情经历的酸甜苦辣来描绘唐明皇、杨贵妃忠贞的爱情故事。一串串感情真挚、文辞隽美的诗句喷涌而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也是在写他与湘灵啊!
后世的人们曾经为这首传诵千古的叙事长诗的主旨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讽喻说”和“颂情说”各执己见。而白居易自己多次编辑自己的诗作,始终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中,这就是诗人给出的最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