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
私人保镖人数在中国低调激增
他们的工作看似司机、保姆、秘书,或是拎公文包、拍马屁的人。与美国保镖不同,他们通常并非高大威猛、仪表堂堂,而且很多是女性,因为女性保镖不太引人注意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9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富人数量激增,保镖人数也在增加在中国,私人财富暴增最明显的迹象(正是富人)试图努力不让人察觉的———私人保镖。他们的工作看似司机、保姆、秘书,或是拎公文包、拍马屁的人。与美国保镖不同,他们通常并非高大威猛、仪表堂堂。事实上,很多是女性。理论上说,女性随从不太引人注意。
另一点也与美国不同,他们从来不带武器装备,因为中国普通公民禁止拥有武器。准确地说,中国保镖是武术专家,接受的训练就是通过几记快拳和劈掌就能制服袭击者。
“在中国,我们不需要懂枪的人。保镖要有能力通过三拳两脚就能阻止袭击者”,北京VSS保安咨询公司总裁迈克尔·翟说。该公司创建于2002年。翟回忆说,8年前该行业里竞争对手寥寥无几。但到去年底,据统计,中国私人保安业务已增长成为一个12亿美元的产业,有2700多家公司,雇用的保安人数超过200万。
私人保镖产业的兴起反映出中国财富的巨大增长已催生出一个新富阶层,但也加剧了业已较宽的贫富差距裂痕。专家认为,这凸显富人担忧自身和家庭的安全。中国仍是个相对安全的国家,但暴力犯罪有上升趋势。很多新富精英决定保持低调,且越来越多求助于私人保安公司。
私人保镖现在所做的工作各色各样,从保护富有名人、商人到为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提供安保协助。如此快速的增长也促使中国政府着手努力管理该产业。直到目前为止,私人保安公司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没有指导原则、规定或标准。像翟的那种有长期口碑的公司则担心很多骗子公司会败坏整个行业的名声。
随着中国对世界更加开放,它也将成为国际名流———摇滚明星、运动员、演员和亿万富翁———的目的地,他们都需要24小时全天候保护,这又为私人保镖产业增添了额外的助推力。但对一些访客而言,中国本土保镖乍一看块头太小了,这偶尔会引发文化冲突。中国网球公开赛一名负责人说:“对网球运动员而言,保镖至少应该6英尺高。他们必须穿黑套装并佩戴耳机。因为那才是职业保镖的样子”,个头小的保镖,“确实无法让人有安全感。“(据新华网)
大红袍茶叶遭游资炒作
价格暴涨
每斤最高10万元
2009年以前,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红袍和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产区甚至出现过茶农砍掉茶树改种板栗的情况。当时厦门经营大红袍的茶店也不过两三家。但在2009年,这种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动荡、楼市调控,许多投资者失去方向,但一些新的投资品种不断出现。从去年到今年年初,仅厦门一个地方新增的大红袍茶叶专销店就达到五六百家,大红袍的市价更翻了两三倍。其背后上演了怎样的故事?是什么原因让大红袍一炮走红呢?2010年9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投资新贵调查(一)——大红袍沉浮录》,以下是节目实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动荡、楼市调控,许多投资者一时失去了方向。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投资品种却在这场危机中不断出现,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将用三天的时间来大红袍、翡翠以及进口红酒,看看这些被各路资金追逐的投资品种,背后上演了怎样的故事。
我们今天报道的投资新品种就是这场演出的主角—大红袍。作为武夷茶传统集散地,福建厦门的茶叶市场历来被视为大红袍行情的晴雨表。据厦门市茶叶协会统计,从去年到今年年初,仅厦门一个地方新增的大红袍专销店就达到五六百家,大红袍的市价更翻了两三倍。是什么原因让大红袍一炮走红呢?我们先到市场上去看看。
在厦门街头,每走几步就能见到一家茶店,几乎每家茶店都把标有“大红袍”字样的招牌挂在店外最醒目的地方,“大红袍专家”、“印象大红袍”、“大红袍会所”,一个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招牌,无一不在标明自己“正宗”的身份。我们走进了一家名为“大红袍专家”的茶店。
厦门某茶店销售人员
记者:这个店什么时候开的?
销售人员:今年5月2号开的。
记者:这个是多少钱一斤?
销售人员:这种是1200元一斤,这种是8000的。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大红袍主要定位于高端客户,因而价格也是高端的价格。
销售人员:我们还在做一款十万的。
记者:十万的?
销售人员:对,十万一斤的,就是有限量版的那种,只有我们就是说VIP客户才可以订购。
这些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一斤的大红袍,销路究竟如何呢?销售人员并没有回答记者的疑问。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红袍市场的真实状况,记者跟随厦门市茶叶协会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调查。在一家经营大红袍的茶行,老板告诉我们,自己的店面是今年4月份才开张的,光装修就花了近200万元,但几个月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厦门某茶店老板
老板:我们卖的茶叶,不够我们的费用,一个月房租、水电差不多将近3万块钱。但是销售是,卖(茶叶)都卖不到3万块钱。
这位店主坦承,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茶叶这一行,因为听说今年大红袍的价格看涨,也希望能赶上这波行情赚上一笔。但她没料到,有着同样想法的却大有人在。
老板:你看我们这一条街有100多米,有多少家茶叶店,几乎一步一个,一步一个。
在随后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厦门茶店里的大红袍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但进店看茶、买茶的顾客却是寥寥无几。
王贵卿
厦门市茶叶协会会长
王贵卿:有价无市,他们卖不出去,卖不了多少嘛。
王贵卿,厦门茶叶协会会长,同时也是老字号的大红袍加工贸易商----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成立于1954年的厦茶公司,多年来一直占据着70%以上的大红袍市场份额。王贵卿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大红袍市场“有价无市”的状况,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王贵卿:因为大红袍,它这个消费群体很狭窄,就是广东跟福建交界的8个县市基本就这个地带,因为其它地区,历史上就没喝这个的习惯。
尽管目前大红袍市场看上去相当火爆,但王贵卿告诉我们,其实2009年以前,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红袍和武夷岩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武夷岩茶产区甚至出现过茶农砍掉茶树改种板栗的情况。当时厦门经营大红袍的茶店也不过两、三家。但在2009年,这种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王贵卿:从去年5、6月份以后就大红袍店一下子开起来。特别是六月份以后,一部分游资进去,他们一个是不懂茶,他们跟炒房地产那个炒作办法,去了以后不管好坏,先买,买了以后包装,弄个大礼盒,弄个锡罐,弄个名字响当当的,什么“皇冠大红袍”、“钻石大红袍”。这一下子把这个价格炒上去了。
厦门市茶叶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5月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厦门市新开的大红袍加盟店和专卖店数量达到了500多家。
采访中,王贵卿告诉我们,不仅在厦门,在广东、山东、北京等地的大型茶叶市场,大红袍专卖店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
王贵卿:我到了广东的芳村,到了济南的市场,还到了北京的马连道看了,买那些个,那真正很少真正的大红袍,基本都是建瓯、建阳的水仙,和外地的水仙来做的。摇身一变,成了大红袍了。
满地都是大红袍专卖店,可王贵卿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大红袍很少。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大红袍的来历说起。传说,明代的时候有一位上京赶考的书生路过武夷山,不幸中暑昏厥,附近寺庙里的和尚用六棵茶树上采摘的茶叶当药,把这位书生救活了。后来,书生高中状元回来致谢的时候,问明了茶叶的出处,亲自脱下状元红袍披裹在茶树上以示谢恩。从此,这六棵茶树所产的茶叶就被称为大红袍。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中的六棵大红袍母树一直存活至今,上那儿是不是能找到真正的大红袍呢?我们的记者又来到了武夷山。
在武夷山核心景区的一个叫九龙窠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传说中那六棵已有360多年的大红袍母树。为了保护这六棵母树,2005年武夷山市政府在进行最后一次采摘之后,对这六棵母树进行了封存保护。而目前在武夷山区种植的大红袍,都是用这六棵母树的枝条进行扦插的方式繁育出茶苗,并逐渐推广开的。
在大红袍母树的旁边,有一个供游客休息的茶室,这里陈列着武夷山市政府推荐的正宗大红袍产品,那么在武夷岩茶核心区的大红袍价格又会是怎样的呢?
武夷山景区九龙窼景点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像这些,这个是四两装是260元。
记者:那就差不多500多元(一斤)?
工作人员:对,所以它的价格有高中低档它都有。
记者:最低的价格呢?
工作人员:最低价格像这款的,才30(元)一两,它一斤等于300元钱。
记者发现,武夷山核心景区的大红袍价格最贵的也不过1200元一斤,更多的则是每斤300到500元之间,那在厦门市场上的那些大红袍价格为什么那么高呢?
王贵卿:因为普洱茶炒完了,很多炒家也想炒大红袍,本来这个茶叫我们专业的一看,只值五六十块,一两百块(一斤)。他们(炒家)不懂,五百块一千块他也敢开,开了以后弄个大包装,弄一下给你标一万块钱一斤,两万块钱一斤,八千,这样乱弄。
在武夷山,我们见到了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农------吴宗燕。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吴宗燕家从祖父那一辈起就在制作武夷岩茶。对于今年大红袍价格的暴涨,做了二十多茶叶的吴宗燕也感觉有些吃惊。
吴宗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吴宗燕:没想到会那么贵,没想到,一直过一天一个价,过一天一个价,这样子,从毛茶出来的时候,茶农茶做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直涨。
吴宗燕告诉记者,武夷岩茶一般在每年五月份开采,茶青在采摘之后,要经过摇青、发酵、焙干等等反复多道工序制成毛茶,而毛茶的质量则是决定精制茶质量、价格的关键因素。
吴宗燕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五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毛茶,而一般两斤毛茶能制成一斤精制茶,也就是说一斤普通的大红袍,需要十斤以上的茶青才能做出来。而在今年春季,原来只卖几元钱一斤的茶青,最高峰时竟然被炒到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
吴宗燕:陆陆续续就很多人去收购,做房地产的,有做旅游的,旅游开发的,有的是做别的,反正他手头有点钱他都去买点茶,原来没做茶的也做,整个武夷山都在做茶了。
在武夷山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茶店和茶厂遍地开花,一家挨着一家。当地人告诉我们,以前武夷山全市只有200多家茶厂,但到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500家。
吴宗燕:我们的感觉是,这种现象不可能持续的,如果持续下去,那价钱很高了,消费者要喝一斤茶,要掏出比原来多一倍一倍的价钱,翻番,不可持续,谁喝得起这个茶。
吴宗燕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由于岩茶价格过快上涨,很多茶厂不敢轻易出手进行收购。
王剑平
厦门市御上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剑平:收不下去,价格实在高。我们不敢急着马上就下手,我也是一个观望阶段,看它是不是价格会下来。
在武夷山,我们还结识了一位经营大红袍不到一年的茶商小林。一直从事饭店经营的小林,今年初与两个朋友合伙共投入100万元资金,开始从事大红袍的收购和批发。
然而,由于根本不懂茶,又不了解往年的行情,5月份春茶上市后的第一次收购就让小林他们吃了亏:50多万元高价收购的1500斤大红袍,一直到8月份也没卖出去。
小林
武夷山大红袍批发商
小林:全都不好销,全部停滞在那里。
在武夷山,像小林这样因收购了高价原料茶最终被套住几十万、上百万资金的人并不在少数。而在大红袍的另一个市场厦门,厦门市茶叶协会秘书长,高级评茶师陈志雄告诉我们,目前像这种卖茶却不懂茶的人,在厦门的大红袍市场上比比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炒家进入大红袍市场,在推高原料价格的同时,以次充好的情况也开始出现。
在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审评室,我们见到了采购部的经理陈美柑。作为公司原料茶进口把关的第一责任人,让陈美柑没想到的是,在今年的收购过程中,她竟然发现了不少“山寨版”的大红袍。
陈美柑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采购部经理
陈美柑:正宗的大红袍它应该是外形上是有紧结,有点扭曲的,这是正宗的大红袍,而这个是建瓯水仙,建瓯水仙上它跟大红袍就有区别,它比较粗比较大一点。
陈美柑告诉我们,目前市场上仿冒的大红袍主要有两种手法,一种是以武夷岩茶周边产区的水仙等品种冒充大红袍,另一种手法是用完全不同类的闽南茶作为原料,仿制大红袍。
陈美柑:就是南茶北做的一种出现,我看上面写的直条茶仿大红袍?它本来它应该是半球状的,那现在它是闽北茶的这种加工工艺,要来冒充。
记者:这几种茶的话,跟一级的大红袍相差多少?
陈美柑:相差,那十几倍,几倍十几倍之差都有。
陈美柑坦言,要用肉眼来分辨大红袍的真伪,如果没有十几年的严查专业功底,向记者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的。目前厦门市场上“山寨大红袍”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我们无法估计,而厦门茶叶协会会长王贵卿却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危害。
王贵卿:都是假的都是大红袍遍地充斥市场,本来不是大红袍,也做成大红袍,那些外行的他是不懂的。我现在是最怕的是,把这个产业给毁掉,你懂不懂?
经过记者这番调查,我们对目前大红袍市场究竟有多混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更让专业人士痛心的是,就当大红袍价格被各路游资爆炒的同时,正版大红袍屡屡遭遇到盗版大红袍的狙击,这不仅带来了商业利益上的损失,最终还会伤及大红袍这块金字招牌,给产业发展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爆炒毁掉一个茶叶品种的声誉,在这方面并不缺少惨重的教训。
福建武夷山产的大红袍无疑是今年最火热的一个茶叶品种,一斤的市价动则成千上万元,就连原料的价格都比往年暴涨了上十倍。可面对从未有过的火爆行情,厦门市茶叶协会会长王贵卿却忧心忡忡,他最担心的是,今天的大红袍会不会重蹈两年前普洱茶的覆辙?
2003年起,产自云南的普洱茶价格开始一路走高,短短几年时间里,价格疯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普洱茶价格一路飙升的幕后推手,则是金融资本的介入。经销商在资本的操控下,通过向普洱茶的生产厂家交纳押金,来取得市场上对某种产品的垄断地位,而这种押金的数目也大得惊人。
黄建璋
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黄建璋:(厂家)跟商家有一个包销的协议,(押金)据听说是从一百万到两三百万,甚至翻到去年给他们的押金,据听说达到一千万。
经销商:三五百万,有的是一千多万,有的三千万都有。
在取得了某种规格的经销权以后,经销商就开始放货了。
经销商:先放个大概20%左右投放市场,然后再找一些比较亲近的人,再把它收购回来。
而经销商回收的价格,则比卖出时的价格要高出许多。
经销商:我原来卖给你比如说五千块钱卖给你,现在市场涨到七千块钱。有人过来问我们要,那我们就可以把你手上的收回来嘛。你愿意这个价格卖给我们我们就收,我们再卖给别人。
通过控制卖出的数量,造成市场缺货的假象,叫做“捂盘”,然后经销商通过高价回收的手段,抬高自己经销品种的价格,这样,经销商就完全掌控了市场上普洱茶的价格。
经销商:你控盘控到多少程度,你自己心里有数,你不卖的话你再出去收一收,价格自然就往上走了总量就这么多你再放出来收,是不是自然而然价格就抬上去了,这也是控盘嘛。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操作流程:以市场上一件30公斤出厂价为4800元的普洱茶为例,一级经销商用重金取得经销权以后,在市场上只放出20%的量,造成这种产品紧缺的气氛,然后又以高价进行回收,以抬高其价格,然后再将其全部抛出,经过二级三级经销商不断的重复炒作,最后将价格抬到了23000元,而这时在23000元高位上接手的许多散户,则被牢牢的套住。
当普洱茶的泡沫越吹越大的时候,破灭的危险也越来越近。2007年下半年起,普洱茶价格掉头下挫,到2008年下半年,普洱茶毛茶从每吨六万多元,猛跌至每吨一万多元。半数以上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停产,众多茶叶经销商退出经营。而普洱茶价格暴跌之后,最大的受害群体就是云南省的数十万茶农。
王贵卿:原来的茶青高的时候卖到几十块钱一斤,现在茶青几毛钱一斤,比草都便宜,所以现在茶农现在更惨现在,这个事情是这样。所以这个事情对我这个刺激也是非常大的。
种种迹象表明,前两年的普洱茶炒作现象,似乎正在大红袍市场重新上演。
为了防止大红袍重蹈普洱茶崩盘的覆辙,2010年5月起,厦门市茶叶协会先后通过福建、广东等地的十余家媒体发出呼吁,提醒茶商要理性经营、消费者要理性购买。与此同时,面对产区收购价疯涨的状况,厦茶、御上茗等一批大型茶企坚持平价抛售库存大红袍,确保终端市场的价格稳定。
王剑平 :我们认为这种(炒作)应该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不可能长期的。
王贵卿:大红袍的价格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然后根据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大红袍工艺的改革,逐步提升它的价格,使消费者能够接受。有这个价格,货真价实,然后逐步可持续发展。
今年异常红火的大红袍市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隐患?从今年的节目中,我们可以发现端倪。几年前,普洱茶暴涨暴跌直至崩盘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狂炒并不能给一个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尽管热钱可以控制上游的茶园,可以控制生产企业,甚至能掌控销售链条,制造旺销的假象,但我们不能忘了,茶叶终究是要拿来喝的,它就是一种大众饮料而已。只要消费者回归理性,爆炒之后的价格回归是逃不掉的宿命。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国内的茶叶消费量正常情况下每年也就是增长15%至20%,而茶叶价格增长每年也不会超过8%。如果投资者真正了解这些信息,真正尊重市场的价值规律,就不会掉进炒作的陷阱,成为替炒家接棒的冤大头。(据新浪网)
昆明规定
官员因公出国须写3千字以上出访报告
有关规定明确要求,凡因公出国(境)学习考察者,须于回国20天内向市外国专家局或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外侨办提交内容丰富、详实并不少于3000字的出访报告
今后,昆明公务员想出国考察,必须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出访报告。昨日,记者从昆明市政府了解到,昆明市就因公出国(境)、因公出省进行了明确限制,规定凡因公出国(境)学习考察者,须于回国20天内向市外国专家局或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外侨办提交内容丰富、详实并不少于3000字的出访报告。
次数有限制
出省考察每年不超两次
《规定》中明确,各县(市)区正职和政府序列的县(处)级人员原则上每年因公出国(境)不超过1次,但并不是必须出访1次;分管外事、商务、旅游的县(处)级人员严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其他县(处)级人员1个任期内出国(境)不超过两次或两年内出国(境)不超过1次。
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正职年度内每人参加出省考察活动的次数一般不得超过两次;其他县(处)级干部年度内出省一般不超过1次。并严格控制出省团组人数和天数,原则上一个团组不得超过10人,每次出省考察时间控制在10天以内。严禁擅自更改出省地,增加出省地区、城市或延长在省外停留时间,考察范围一般控制在两个省以内。出省学习考察经费一律从部门年初预算公用经费中列支,严禁挤占或挪用其他专项资金。而且经费由派员单位承担,不得向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摊派。严禁报销与学习考察内容不相符的费用。
行程有限制
严禁擅自更改或增加
根据《规定》,将严禁一般性考察和重复考察,对无计划、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学习、考察、培训等原则不予审批;严禁虚报出国(境)任务(计划),以虚假日程和邀请函骗取批准;严禁把学习、考察、培训、出访等活动当做“待遇”,轮流、照顾、搭车出国(境);严禁以公务学习、考察、培训、研讨、开会、招展、招商、参展等名义行公款旅游之实;严禁就同一出访目的、同一出访内容参加或重复组织多个团组出国(境)考察、访问;严禁使用公款持因私证件出国(境);严禁以因公出国(境)名义签批因私出国(境)手续并报销出国(境)费用;严禁挪用其他专项资金,接受企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的出资或补助用于公款出国(境),或向下属单位以及服务对象摊派出国(境)费用;严禁超出批准的因公出国(境)团组人数、天数、出国(境)路线、经费计划以及有关经费开支标准核销费用;严禁擅自更改行程,增加出访国家、地区或城市,延长在境外停留时间。(据新浪网)
小学校长兼三地副书记
全能官员暗藏权力无敌
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选拔乡科级干部人选公示中显示,41岁的小学校长张栋拟任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和灰墩办事处、高沟镇、义兴镇党委副书记
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选拔乡科级干部人选公示中显示,该县41岁的实验小学校长张栋拟任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和灰墩办事处、高沟镇、义兴镇党委副书记。小学校长改行从政而且还身兼四职,众多网友感到不可思议,有的网友干脆把张栋称为“全能官员”。该县组织部赵志鹏部长称,张栋“一拖三”系为乡镇合并作准备;教育局党委委员这个职务是他的后方职务,不会影响他的前方工作。(9月22日《扬子晚报》)
小学校长改行从政而且还身兼四职,确实是猛人中的猛人、官员中的“战斗机”。可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肩负如此之多的“重任”,他忙得过来吗?有好事者替该同志设计了一天的工作日程:早晨到教育局报到,中午赶到灰墩办事处吃饭,下午到高沟镇开会,晚上到义兴镇喝酒,然后回涟水县城睡觉。——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日理万机”了吧。
更神奇的是当地组织部长对此事的解释。“教育局党委委员这个职务是他的后方职务,不会影响他的前方工作”——“后方职务”、“前方工作”,还真能整词儿。现在又不是战争年代,哪来的“后方”和“前方”?既然派他去“前方”冲锋陷阵,为啥还要在“后方”给他安排个闲职?此举是为了证明该同志“无所不能”,还是给其留个“后路”,抑或干脆是为了让其多抓几个权柄?
我国领导干部选拔制度规定,选拔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程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没有严格按规定流程办事,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等环节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尤为常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选拔干部在实质上成了某些领导的“一言堂”,用谁不用谁都是个别领导说了算。“以人选人”代替了“以制度选人”、权力强奸了民意,本应严肃严谨的选拔干部工作却充斥着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仅造成了很多笑话,更是导致了用人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全能官员”背后是“权力无敌”。一切的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正像一副官场对联所说的那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涟水县这位身兼四职的“全能官员”是通过什么程序选拔上来的?广大群众对此有什么意见?当地组织部门有必要给出一个说法。
(据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