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支援洛矿建设的上海技术骨干合影。(前排左三为沈文熊,后排左二为潘天铭)
| |
上海,近代中国工业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工业中心的上海掀起了支援内地建设的高潮。当时,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城市洛阳,不仅是上海对口支援的重心,而且,两座城市还因为工业建设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把技术水平高的都送到了洛矿
50多年前,当时的上海矿山机器厂和上海柴油机厂,为洛矿和洛拖的建设给予了无私帮助。
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闵行经济开发区江川路看到,绿树掩映中坐落着一片厂房——这里就是原来的上海矿山机器厂,如今的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重”)。
上重始建于1934年,是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成员企业之一。
上重厂志载:“1955年至1958年,援建洛阳矿山机器厂,共派去146人,其中包括厂长1人,中层干部5人,工程师2人,技术员23人,其他干部10人。”
企业宣传部副部长许恺立说,上重“去强不去弱”,把技术水平高的都送到了洛矿。
上柴公司总经理工作部部长张蕾介绍,1952年11月,上柴为支援重点建设抽调了106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分赴东北和洛阳。
没过多考虑 他就写下决心书
今年75岁的沈文熊是上海崇明人。与记者交谈,这位地地道道的“上海阿拉”能说一口纯正的“涧西话”。
1957年7月来洛矿前,沈文熊已经是上海矿山机器厂一车间的一名五级钳工。
沈家弟兄六个,沈文熊排行老五。当时上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洛矿运动,工友们群情激昂,身为共青团员的沈文熊坐不住了。
“厂里开始选人赴洛矿,从技术工人到总工程师,都是骨干。我记得有总工程师高文彬、总冶金师方子重,还有一级技师徐纪生、夏福全等人。”沈文熊回忆。
支援内地是件光荣的事。没有过多考虑,沈文熊就写了一份自愿到洛矿工作的决心书。“决心书贴到车间黑板报上后,我还怕不被批准,不过最后领导还是同意了。”老人说。
沈文熊被分配到了洛矿一金工车间搞机修,车间主任就是焦裕禄。
第二年的春天,洛矿试制的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诞生了,作为援建者,沈文熊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1994年,53岁的沈文熊在提升设备厂(原一金工)机修车间主任的岗位退休。总结自己的支内生涯,老人用了四个字“无怨无悔”。
为支援内地
他和女朋友各奔东西
从洛矿退休后,潘天铭已经在上海浦东生活了10年。
这位在城隍庙附近老西门的里弄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以优异成绩从格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老上海”,50多年前为了支援洛矿建设,甚至不惜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各奔东西。
“那个时候,我们都满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一听说去内地工作,根本不用动员。”面对记者,年过七旬的潘天铭依然是那样乐观。
1954年8月,一列西去的火车把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生拉到了洛阳。
当时的洛矿筹备处设在老城义勇街的一处民房内。潘天铭负责搞建厂施工,被分配到了位于谷水的基建工地。
“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就住在河边临时搭建的席棚里。大家干劲很高,都想早一天把工厂建成投产。”老人回忆道。
1955年12月5日,洛矿举行建厂基建工程破土施工典礼,开始建设金属结构车间。
那个时期,涧西洛拖、洛轴、洛矿三大厂同时建设,施工用电异常紧张,国家有关部门就调来一列2000千瓦的列车电站放在铁路专用线上保施工、保工期。
由于工作出色,1956年5月,潘天铭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后来,潘天铭先后参与了洛矿水压机工程、铸锻工程和七零四工程,1995年从总厂厂长助理的岗位退休。
潘天铭说,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人生,他还会选择来洛矿,“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不容易,报效祖国是不容商量的事!”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