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记者 曲昌荣 曹树林
“中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新形势下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要基于“自古有之”、“客观存在”、“历史必然”、“正当其时”几点考虑。初步设想,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把该区域的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该区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大局。
经过认真研究,河南初步提出,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晋东南、冀南、皖西北、鲁西南等周边地区。
这些区域山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俗民风相近,同属中原历史文化支脉,历史上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中间地带,距离北京、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相对较远,难以接受辐射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发展阶段大体相近,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发展任务基本相同,初步形成以河南为核心、体系相对完整、内部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域。
中原兴则中部兴
中部兴则中华兴
“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说,建设中原经济区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条件已经成熟,河南抓住机遇,提出建立中原经济区,这是大智慧、大文章、大手笔。
“中原经济区关系全国发展,是国家大事。”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先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权威,他说,这样的会议“我一定要来!”
中原经济区关乎全局。“中原经济区关系到全国未来,关系到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周叔莲说,“中原经济区不只是河南的事情,只有上升到国家战略才能有效运行。”
中原经济区优势明显。“河南的区位、粮食、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等,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院顾问刘国光说,“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发挥河南优势,中原经济区将形成战略腹地。胡鞍钢说:“中原经济区透露出最重要的信息是,立足河南,支撑中部,贯通东西南北,服务中国,面向世界。”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了河南优势,建设中原经济区填补了国内区域规划空白,建设中原经济区使河南赶上世界经济变革新浪潮,构建新经济地理需要中原经济区。
专家们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河南也有独特的优势。“如果单独把河南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看待,河南的经济规模在全球可以排到40位左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认为,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将河南优势发掘出来,“这非常重要”。
“看加拿大、巴西这些大国,中部很少有大的人口聚集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分析,“我们通过世界上最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发展了中部,改变了区域发展的结构,改变了中国人口版图,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他指出,发展中原经济区,发展大的城市群,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众多专家指出,全国区域经济的联动离不开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丰富国家的区域经济结构链。”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发挥市场的力量,打破行政界线,打破市场分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更有助于中国未来30年整体经济布局以及新的增长极的塑造。”
“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路子”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讨论中,众多专家都非常重视河南实践的中国意义。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又是我国产品链中比较低端的初级产品。但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国家对河南不可改变的基本定位。韩康认为,这其实也是河南的特色。河南应在这种特色定位中找到最适合发展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工业体系。弘扬特色,就是扩大优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怎样保护好18亿亩耕地,怎样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怎样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些问题都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所以说,中原经济区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对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专家们肯定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思路。“从现实发展来看,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路子已经不只是河南的实践,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问题,值得全国其他地方效仿。”张卓元说。樊纲直言:“我很赞成中原经济区产业体系的构建,在全球竞争激烈的今天,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我们绝不能轻言放弃。”
专家们关注着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张维迎说:“后金融危机时期,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原经济区将成为巨大的中心市场,拉动中国内需。”“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内外需的交汇点,对下一步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王一鸣说。
专家们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寄予厚望。“中原经济区应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说。张卓元和周叔莲表示:“中原经济区要在经济转型中谋发展,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加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的许多专家都曾多次深入河南走访调研,如何从河南省情出发,建设好中原经济区,他们提出了更多建议。
陈栋生说,河南一定要两手抓,既抓增长区域的培育壮大,又抓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发挥郑州的辐射作用,也要欢迎周边大城市带动信阳、三门峡等市的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郑新立对河南省情如数家珍:“洛阳有全世界最大的液压机,现在大型锻件都要到洛阳去锻造。”他指出,继续发展支柱产业,将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原经济区既要打造政策高地,也应打造体制高地
9月18日研讨会形成的7条共识意见代表了经济学家们的心声:
共识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大智慧、大手笔、大文章,条件已经成熟,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共识二: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应当立足于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应当努力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比如“三农”问题,城乡协调问题,城市化问题,农民工流动与社会管理的相关问题。
共识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应当走出一条新路子,要有显著的特色。
共识四:建设中原经济区,体制创新是关键。
共识五: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分散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支撑未来中国20年到30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六:土地及其改革问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加以稳妥处理。
共识七:建设中原经济区应该打造政策高地、体制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