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农不稳。离开了农业这块人类生存的基石,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等,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洛阳的基本地理形态是“五山四岭一分川”,而且“十年九旱”,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好。尽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粮食总产量已连续6年超200万吨,畜牧业、林果业、烟叶、牡丹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程度稳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唯有结合洛阳实际,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具体的实现路径,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会上已经指明:要在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
第一篇文章——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线。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并逐步做大做强,其根本途径就是结构调整。
比如以色列,上世纪70年代前一直追求粮食自给,农业结构单一、实力不强。上世纪70年代后,以色列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如今,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食品需求,每年还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外汇收入。
再如日本,“二战”前畜牧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有“无畜农业”之称。但上世纪50年代后,日本通过结构调整,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30%以上,渔业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农业结构上作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的层次仍然较低:大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提篮小卖的多,集体上市的少……面对如此现状,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市农业局局长王须才说,所谓农业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什么挣钱干什么,如新安的香花辣椒,偃师的佃庄春茄,洛宁的上戈苹果、崤山烟叶等,都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出的产业品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特色发展引导结构调整、提升比较效益。
在粮食生产上,要重点抓好孟津、伊川、宜阳、洛宁四个粮食核心区建设,主攻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重点提高优质小麦、玉米和小杂粮的种植比重。
在蔬菜种植上,要积极提高近郊菜区生产能力,在市属九县(市)开发培育新的蔬菜基地,保障蔬菜市场供应量。
在畜牧养殖上,要做强黄河、伊河、洛河滩区绿色奶牛产业,抓好西南浅山丘陵区优质肉牛和南部山区优质肉羊养殖基地、伊洛川区优质瘦肉型生猪基地建设。
在特色产业上,要重点发展以牡丹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加快发展核桃、苹果、木材加工等特色林业产业,扩大优质烟区生产规模,做大嵩县柴胡、汝阳杜仲等中药材产业……
第二篇文章——土地流转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实现的基础,是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经营。
2004年,国务院出台决定允许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开始试点,并发展出重庆农地入股、广东和海南出租农地等模式。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把“土地流转”作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
这是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也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模式分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并逐渐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分别带动的几大鲜明类型,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土地收益率不断提高。
原属偃师市的李村镇西李村,2002年与河南豫良木业有限公司签订了478亩速生杨租地合同。目前,该村以土地出租形式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涉及农户700户,已形成产业效应,农民通过租地和在企业打工增收明显。
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重逐年加大,大批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巨大空间。
农业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快速传播应用,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快速崛起,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正当其时。
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土地流转要循序渐进、防止偏向。特别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和严格管理,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第三篇文章——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疗养、度假、农家乐、采摘游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活动。
在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且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从产业结构看,生态旅游是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范本。它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特点,可以不断提升农业附加值,使农民获得多重经济效益。对洛阳而言,这是解决一产“弱质”、三产“短腿”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
孟津县会盟镇依托扣马滩地,改造荷塘、广植荷花,通过举办荷花节把莲藕、黄河鲤鱼、优质大米、孟津梨等特色农业推介出去,使扣马村人均收入提高40%。
新安县利用樱桃种植历史,积极发展樱桃赏花、采摘游,开发农家窑洞宾馆、饭店,吸引游客春天赏花、夏季品果,每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果农增收3200万元……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91个,吸纳农业从业人员3287人,实现年旅游收入10700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9368万元,税收96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利用生态旅游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型、果蔬采摘型、渔业垂钓型“三大系列”,县域旅游线、特色旅游区“两大板块”和龙门西山这“一个重点”,打造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培育规范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农业景区。
市农工委副书记卫中水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将为洛阳的稳定快速发展和实现福民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