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一批批洛轴年轻人到哈尔滨轴承厂实习。为让大家适当放松,车间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哈轴、洛轴年轻人的联欢活动。同时,哈轴不少技术骨干到苏联实习回国后,也都到了洛轴工作。
曾经担任哈尔滨轴承集团副总的刘明礼今年78岁,说起当年支援洛阳轴承厂建设的情况,他对来自洛阳轴承厂的实习生印象很深。回忆与年轻人在一起的日子,他脸上泛起了笑容。
洛轴实习生很吃苦
刘明礼说,当时自己在热处理车间担任团总支书记。1956年的一天,厂里开会,说洛阳轴承厂在当地招收了一批新工人,要到哈轴实习,为期1年,到热处理车间40多人。
车间专门召开动员大会,要求正确对待洛阳轴承厂的实习生,并给每个实习生找专人当师傅,签订合同,举行拜师仪式。
刘明礼当时负责对实习生的工作、生活进行统一管理。在召开座谈会时,刘明礼给大家讲了哈轴的厂规、纪律。但他很快发现,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很有热情,工作很自觉,有种争分夺秒的干劲儿。每天下班最晚,到食堂总是在最后;很多人星期天也不休息,加班加点实习操作;有的人走路、吃饭都在看资料;不少实习生每天都是车间、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厂大门都不出。到了临走时,有些人甚至连太阳岛都没有去游览过。
这些人的吃苦精神让人感动,他们回到洛轴后,基本上都成为洛轴的骨干,不少人很快担任了干部。
年轻人忙里偷着乐
哈轴原厂领导王家治说,那时候,代培洛轴实习生、抽调骨干到洛轴,是哈轴的一项中心工作,是作为政治任务完成的。
哈轴原领导于殿源、贾永连也对当年支援洛轴,特别是培训洛轴的青年工人印象很深。他们说,洛轴实习生最后是否合格,是作为一项指标来考核车间干部的。
刘明礼说,印象最深的是,河南人说话、穿着都很朴实。刚开始他们听不懂河南话,因为语速太快,常常要让对方重复两三遍才能明白过来。
为了让大家适当放松,经过研究,车间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哈轴、洛轴年轻人联欢活动。
哈尔滨有“东方巴黎”之称,人们穿着比较时尚。搞联欢的时候,洛轴的实习生显得有点土气。他们都穿着布鞋,男青年穿着肥腿裤,看着像一个面袋子;女青年穿着大花衣服,有点像披着被面。初次联欢,洛轴实习生有点害羞,放不开,都是哈轴的青年职工在表演节目,内容是二人转、歌曲、朗诵等,洛轴的实习生当观众。
后来,慢慢熟悉了,大家也放开了。洛轴的实习生就上台表演戏曲。当时大家觉得有点耳熟,但听不懂,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河南梆子。渐渐地,哈轴的年轻人也会哼唱几句。
支援洛轴的年轻人
哈轴不少技术骨干到苏联实习,回国后都到了洛轴。资料显示,哈轴钢球车间去了1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包括后来的洛阳轴承厂厂长李德贵。
哈尔滨生活条件比洛阳要好得多,但这些生产技术骨干没有人不服从组织安排,都在规定时间里提前到洛轴报到。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哈轴对外支援的干部、技术人员,到洛轴的最多。厂里在确定这些支援人员时,也考虑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比如说,如果兄弟两个人,只去一个人;如果是独生子女,不抽调。这些,都是考虑到让家中老人有人照顾。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个别人因为工作需要调回哈轴。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在工作期间或退休后返回哈尔滨的。他们,都扎根洛阳。
后 记
在本报记者完成对东北、上海相关企业的探访后,深深为这些企业50多年前对一拖、洛轴、洛矿的无私援助而感动。正是这些地方成千上万工人、干部以及商业职工的大力援助,让洛阳在宋代之后再创辉煌。
对55年前的支援,洛阳永远不会忘记。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