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河段水质暂未受影响
大额医疗补充保险
报销需要多长时间
4年前,他把“重返朝鲜”变成现实
洛阳网广告
谁家的孩子丢了?
讲述化茧成蝶的蜕变
珍惜婚姻
关爱孩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在阔别朝鲜战场半个世纪后,张恒水拉上老伴一起故地重
游。在位于平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他含泪三叩首——
4年前,他把“重返朝鲜”变成现实
  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张恒水
  如今已经退休的张恒水
  ■老兵档案 

  张恒水,男,1934年11月生于汝州,1950年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9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第36军司令部通信科通讯员,入朝鲜执行修建机场任务,其间因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被军司令部通令嘉奖。1976年从部队转业到洛阳市财政局财税分局任副书记、副局长,1979年开始担任西工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直至1994年退休。

  仅仅在抗美援朝战场度过了半年时光,却让张恒水半个世纪以来念念不忘、魂牵梦绕。退休后,他或是作诗以纪念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或是四处奔波筹建洛阳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或是到丹东、到朝鲜追寻抗美援朝足迹,乐此不疲。他说,他要在有生之年将这段跨越国界、穿越时空的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

  父亲大人的狠话

  张恒水出生在汝州县城,父亲张圣经是个信差(邮递员)。1945年年初,为躲避日军轰炸,张恒水随家人辗转到了宝丰县郭庄乡。后来,父亲离乡参军,受此影响,年幼的张恒水立志从军。1950年秋,也就是父亲退伍半年后,16岁的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张恒水至今还记得父亲送行时说的那句“狠话”:“既然要当兵,就要往前冲。你要是敢逃跑,回来砸死你!”

  1951年9月的一天深夜,身高1.6米、体重90多斤的张恒水背负70多斤的装备,随部队奔赴朝鲜院里修建机场。

  “敌人轰炸得很厉害,部队是偷着渡江的。”张恒水说,队伍刚过江不到10分钟就遭到敌机空袭,多人伤亡。天亮了,连里两个炊事员到附近找水做饭,一去不回。大家等不及,分头去找,结果发现他们倒在了一处玉米地里,脑浆迸裂。他们是被敌军特务用手榴弹砸死的。  

  战机腾空的欢呼

  几天后,第23兵团克服行军疲惫、缺乏工具等困难,迅速开建机场。施工期间,敌人的轰炸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张恒水回忆说,1951年10月18日的那次轰炸,令他刻骨铭心。

  当天9时许,美机B—29重型轰炸机突袭院里机场工地。张恒水说,敌机蜂群似的进入工地上空,瞬间泻下成百吨炸弹。一时间,机场火光冲天,新修好的跑道被炸得面目全非,战士们避之不及被炸得血肉横飞。他当时趴在机场跑道正中间位置,离他1米多远的地面被子弹打成了筛子。所幸的是,他没有受伤。

  那次轰炸夺走了第36军107师319团的800多位战士的生命。“我们的口号是‘不修好机场决不下战场!’”张恒水说,敌人越是炸得厉害,战士们的施工意志越坚决,施工速度也越快。

  当年11月,3个机场全部交付使用。当我们的战机腾空迎敌的那一刻,张恒水和战友们没有第一时间跑进掩体,而是在敌人的轰炸和扫射中跳了起来,是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半个世纪的追忆

  机场修好后,张恒水奉命回国,就是半年经历,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50多年来,他经常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援朝渡过鸭绿江,天当铺盖地当床。一把炒面一把雪,浴血奋战在他乡……”张恒水喜欢写诗,无论是七律、五绝还是新诗,记录的全部是抗美援朝的点点滴滴,抒发的永远是对战友的无尽思念。

  张恒水还把诗整理成册送给身边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请他们一起来追忆当年的日日夜夜。

  2009年1月,郑州女工张爱兰建起了我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关爱机构——“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通过多种形式让抗美援朝老战士感到幸福,让青少年受到教益。同年12月的一天,张恒水联系了3名洛阳战友一同到郑州体验。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军功章、一件件慰问品……“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里的摆设一下子把张恒水的思绪带回到了58年前。

  返洛的第二天,张恒水就起草了一份策划书,准备在洛阳也建一个供大家联络、聚会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现在,他已经向100多位老战士发出了倡议。

  异国他乡的叩首

  “中国人——中库散拉米,同志——同姆,谢谢——高麻斯米达,这是什么——以格西莫西要……”在送给战友们的“诗集”里面,有一份张恒水凭记忆整理的“朝鲜语”。他期待着有一天能与老战友一起重返朝鲜战场看看,但是,战友们均因身体或经济原因无法参加。

  2006年春的一天,张恒水读报时看到一个赴朝鲜旅游的“豆腐块”广告,顿时心动起来。和老伴王润梅商量后,张恒水第二天便报了名,半个月后,张恒水和老伴随旅游团来到丹东,准备赴朝。

  在丹东整队的间隙,张恒水特意来到55年前他渡江的宽甸吊桥处参观,遗憾的是,那个摇摇晃晃的吊桥早已不复存在,不过,在吊桥原址上新建了一座雄伟的景观桥,桥头有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雕像,桥上游人如织。

  张恒水准备上桥看看,被桥头的工作人员拦下了——参观是要收费的。当张恒水告诉他们自己就是从这里渡江赴朝作战时,工作人员肃然起敬,不但免费把老人请上桥参观,还特意奉上他们最好的望远镜。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的心情一直处于激动状态。”张恒水说,“一过江,我就把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戴在胸前,朝鲜的老人见了都向我竖起大拇指,他们还通过翻译问这问那,非常热情。在三八线留影时,两名朝鲜人民军的师长见了,赶紧过来和我握手,合影的时候,他们把我抬起老高,太热情了……”

  “战友啊,小张来看你们啦……”来到位于平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看到战士的雕像、碑文,张恒水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当别人面对纪念碑三鞠躬时,张恒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响头。老伴和导游将张恒水扶起时,他的眼里已满是泪水,嘴里还祷告着……

  又是4年过去了,张恒水对朝鲜战场的怀念之情不减反增,尤其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他特别期待与健在的老兵们再去一次朝鲜,再次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孙自豪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