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周密筹划,本次重返朝鲜活动即将成行!时间定于24日(本周日)晚从洛阳火车站出发,人员包括5位老兵和1位已故老兵的后人,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派出两名医护人员全程随行照顾,还有1位老兵的后人将自费随父赴朝。
这批赴朝人员中,有的先前已经报道过。即将踏上那片土地,他们都有着怎样的期待?做了哪些准备?心情又是如何?今天,让他们集中亮亮相。
“我要为朝鲜人民舞一曲!”
任少年(图),男,82岁,嵩县籍人,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4师341团3营7连3排战士,历经四大战役,参加数十次战斗,3次负伤,4次荣立一等功。
任少年是本次重返朝鲜活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兵。他曾是连队里的文艺骨干,转业后一直在高中教音乐和体育,退休后创建了嵩县第一支老年舞蹈队。
这几天,任老更闲不住了,行李交给陪他一同赴朝的二女儿任爱艺收拾,他本人忙着给朝鲜人民准备礼物。
“我要发挥特长,为朝鲜人民舞上一曲!”任老说,他已经温习了好几首朝鲜歌曲和几支朝鲜舞蹈,到朝鲜后要和当地人共舞。
“我是抗美援朝‘百事通’!”
张恒水,男,76岁,家住西工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36军通讯员。
2006年春,在阔别朝鲜战场半个世纪后,张恒水按捺不住思念,拉上老伴一起故地重游了一把;如今,他又得到了“三赴朝鲜”的机会。
退休后,张老有三件事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写关于抗美援朝的诗词、搜集整理关于抗美援朝的信息、联络在洛阳的抗美援朝老兵。尤其是2006年,他自费实现“重返朝鲜”的心愿后,更是沉醉在抗美援朝的追忆里,兴奋不已。
“我是抗美援朝‘百事通’,现在我正在整理赴朝注意事项,到时候人手一册!”接到赴朝的消息后,张老以最快速度办妥了所有手续,还称愿意为大家搞好服务,全然忘了自己也是76岁的老人。
图 张恒水在展示他当年从朝鲜带回的铜勺。
把悼念父亲的信带到朝鲜
刘翠霞的亡父刘智荣,1951年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立三等功1次,1957年回国。今年7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临终前特意交代子女,一定要把抗美援朝的经历刻进他的墓碑。
“60年前,当祖国需要时,您积极地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前线,出生入死,机智勇敢,用行动书写了您人生的光荣篇章。今天,女儿带着您生前未了的心愿,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对您的深切怀念,来到这片您生前战斗过、让您终生眷恋的土地,在这里,女儿表达对您的敬仰和思念,愿您在九泉之下能听到日夜思念您的女儿对您的诉说……”
这是已故老兵刘智荣的女儿刘翠霞为父亲写的悼念信。在获准代替亡父赴朝鲜的那一刻,刘翠霞决定把这封信带到朝鲜去,站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读给父亲和那些烈士们“听”。
“这回赴朝鲜,我要弥补这个遗憾,告慰您的在天之灵。爸,您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是您一生的光荣,也是儿女们永远的骄傲!”刘翠霞说。
图 刘翠霞在展示她写的悼念父亲的信。
废寝忘食研究赴朝路线
韦明起(图),男,77岁,洛宁籍人,入朝时是中南军区暂六团卫生员,在朝鲜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
“老韦这几天总失眠,成天拿着地图研究他的赴朝路线……”18日上午,记者来到韦明起家采访,他的老伴杜满玲开口便说,“一听说能去朝鲜,看把他给兴奋的!”
韦老当年在朝鲜战场仅待了三四个月,每天在战火中度过,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直到回到祖国后才第一次脱下那身已经酸臭的棉衣。
“这次去朝鲜就大不一样了,越想越觉得高兴,高兴得连觉都睡不着了……”韦老说,他已经回忆起了自己入朝作战时的大致路线,如果有机会,他想去看看自己流过血的地方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每天练字有了新内容
崔智华,男,80岁,孟津籍人,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200师598团战士,曾用7发炮弹摧毁白虎团4个火力点,荣立一等功1次。
找崔智华老人一点儿不费劲儿,早晨六七点钟,周王城广场东侧,戴着军帽、穿着军装、提着小水桶、练写“重返朝鲜”几个大字的便是。(图)
崔老说,自本报组织洛阳老兵重返朝鲜以来,他每天的练字内容只有八个字——“抗美援朝”、“重返朝鲜”。这几天,他得知自己真的能重返朝鲜了,兴奋得每天都穿着军装上街转悠。
崔老说,他听说消息的第二天就准备好了行李,其中还包括一个32开的笔记本。“老了,记性不好,我要把在朝鲜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头讲给老战友们听……”
全家人为他备行李
李克勤,男,80岁,偃师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政工干事,在朝鲜3年多,参加了上甘岭战役,荣立三等功1次。
18日下午,记者一进门,李克勤便打开行李给记者看。(图)他说:“全家人为我准备好了行李,就等着出发了!”
李老重返朝鲜一事,牵动着全家人的心,这个给他买来了鞋子,那个给他买好了吃的,还有的特意为他准备了相机。这一消息也传遍了小区,男女老少人见人问。
李老说,当年,他在部队主要做文化宣传工作,曾在平壤与当地文艺精英进行文化交流,朝鲜方面很是热情。这次去朝鲜,他想亲身感受一下朝鲜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醒:洛阳老兵重返朝鲜在即,如果您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也有着数十年未了的心愿,请尽快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把您的心愿带到朝鲜,力争帮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