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洛阳老兵重返朝鲜”活动即将成行!消息昨日见报后,众多在洛的抗美援朝老兵及其后人纷纷来电说:“请把我们的心愿捎到朝鲜!”
用56朵“牡丹”,为赴朝老兵壮行
“56种颜色代表56个民族,60朵洛阳牡丹代表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昨日上午,田家玉、张世英在他们的“文房阁”向记者展示了专门为此次洛阳老兵朝鲜之行创作的两米长牡丹画卷(左图),“想说的话都在‘画’里了……”
田家玉今年68岁,1963年入伍,曾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擅长书法。本报8日推出“洛阳老兵重返朝鲜”报道当天,田家玉就联系到记者,表示要与爱画画的妻子共同为牺牲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创作一幅画。
“我也是军人,虽然没赶上抗美援朝,但我对那一代军人非常敬仰……”田家玉小心翼翼地摊开画卷给记者看,“洛阳老兵重返朝鲜,一定要带点咱洛阳的东西,所以我们画了这幅《洛阳牡丹甲天下》。”
您看,60朵牡丹笔触清晰、热情奔放,56种颜色妩媚动人、匠心独运,画端的悼词遒劲有力、酣畅淋漓,是不是给人一种陶醉、震撼之感?张世英告诉记者,为了能充分抒写胸臆,他们几易其稿,力求完美。每朵牡丹都要花去个把钟头时间,在色彩配置上更是绞尽了脑汁。
“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无所畏惧,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现在,他们要重新踏上当年的战场了,我这个抗美援越的老兵替他们感到欣慰呀!”田家玉说,这10多天里,他们几乎天天足不出户搞创作,累是累了些,但是心里美滋滋的。
|
李香玲展示父亲的军功章。 |
“老兵出发日,我要去坟前告慰先父”
本报推出“洛阳老兵重返朝鲜”大型系列报道以来,李香玲每天都在关注,每次都看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获悉老兵代表重返朝鲜的日期后,她噙着泪水找到记者,动情地说:“谢谢你们的努力,我父亲生前的梦想终于能实现了!”
李香玲的父亲李魁出生在宜阳县一个贫苦农家,1948年参军,1951年入朝作战,在朝期间,因战功卓著被金日成接见。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那些军功章、纪念章、荣誉章,是李魁珍藏了一生的“宝贝疙瘩”——装在一个老式钱夹里,平常锁在床头柜,轻易不拿出来给人看,直到临终前才把床头柜钥匙交给后人,还交代后人“一定要好好保管”。
李香玲还记得,父亲1998年被调整为按离休人员对待,后来月薪逐渐升到3000余元。大约是2008年11月,父亲领回厚厚一沓补发的钱,两眼含泪地说:“孩子,国家又给我们涨工资了,我现在已经很知足了。现在我啥也不想,就想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如果他们都能活到现在该多好啊,如果我能到那里再祭奠他们又该多好啊,可惜我这辈子难以实现了……”
2010年3月18日,李魁带着遗憾病逝,享年91岁。
李香玲说,如今,和父亲一样的老兵代表即将启程,在他们出发那天,她将捧着父亲生前的那些“宝贝疙瘩”到他的坟头告慰:“父亲大人,您的梦想终于能实现了,《洛阳日报》组织的老兵代表将踏上朝鲜的土地,追忆当年往事,慰奠仍在异国他乡的英灵。衷心敬祝您能和牺牲的伯伯、叔叔一样,安心、放心,含笑长眠。”
|
何隆生手捧家乡的红土。 |
把湖南的红土,带到毛岸英的墓前
昨日,同为抗美援朝老兵的何隆生来电诉说心愿:“请帮我把湖南的红土带到毛岸英的墓前,以告慰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将士们!”
何老今年80岁,祖籍湖南醴陵,1949年入伍,1953年作为工程兵参谋入朝。“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何老说,“我们到朝鲜后主要修建一些军事工程,当时战争已接近尾声,部队的驻地恰好就在毛岸英烈士墓的边上。当年,我们每逢周末都会去瞻仰毛岸英烈士墓”。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何老也在那年回国。临走时,望着山路边映入眼帘的一个个烈士坟头,他满怀悲痛:“我们都回国了,他们却永远躺在这里,回不去了,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的家乡啊……”
今年十一长假,何老与家人一起从洛阳回醴陵老家扫墓,听说本报组织“老兵重返朝鲜”活动,可是自己已经赶不上报名办证了。13日途经长沙时,何老思来想去,想到委托老兵代表带些中国的土过去洒在烈士陵墓上,最好把湖南的红土带到毛岸英的墓前,“共和国领袖的儿子都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最能代表志愿军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一扌不红土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一个个情真意切的心愿……
洛阳老兵和他们的后人还有很多心愿:
老兵任振尧当年在朝鲜和两个小姑娘合影,想让我们把照片带回朝鲜,找一找那两个“小姑娘”,看一看她们现在是什么样子;
老兵全寿松当年离开朝鲜时,和当地的崔老汉交换了礼物,崔老汉送他一张朝鲜纸币,他送对方一个烟斗,上书“祖国,我的母亲”,如今全寿松想寻找崔老汉的后人;
老兵李建功今年76岁,1950年入伍,1951年入朝,当时在23军团37军担任电台报务员,部队主要负责修机场,美军轰炸时,跟他同一天入伍的战友韩双文被炸死。李建功记得韩双文入伍那天,他的妻子正好生产,生了一个姑娘,可是韩双文连孩子一眼都没有见过就牺牲了。事隔多年,李建功非常怀念这位战友,很希望找到韩双文的女儿,并希望她能去朝鲜祭拜父亲;
读者王先生的大伯父叫王聚成,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时才18岁,在朝鲜战场呆了一年半后牺牲,家人很想寻找到他的坟墓;
读者郭女士说,她的父亲叫郭子灿,1951年赴朝,立过三等功一次,战事结束后,还留下一段时间修建烈士陵园。父亲非常怀念这一段历史,但是今年8月去世了,永远无法回到那片战斗生活的土地。她想请本次赴朝的老兵代表,替她父亲去烈士陵园扫一下墓;
…… ……
一个个情真意切的心愿,穿越60年历史,显得那么珍贵!
本报记者 邓德洪 孙自豪 文/图
(本报组织的5名老兵和2名老兵后人将于24日晚从洛阳火车站出发,经北京、丹东,重返朝鲜。24日17时,出发仪式将在洛阳火车站广场举行,诚邀各界人士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