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邓金慧)第三代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在偃师落地,近日,首台“偃师造”样机成功下线。这一技术居于国内行业前沿,引领我国电机结构设计和节能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今年以来,偃师“放水养鱼”,加大力度培植这一高科技项目,市财政拨付500万元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二代120型单叠电动发电可逆机和三代120型、150型多叠电动发电可逆机已进入测试优化阶段。9月底,投资3亿元的上海中扶无铁芯电机产业化项目“慕名”签约。
对此,偃师市委书记尚英照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竞逐,优胜劣汰。政府要善用引导之手,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淘汰落后腾挪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抗御风险的有效“屏障”。
去年以来,偃师以“带动传统、拉动高新、驱动三产”促进产业调整,多轮驱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加油门”做大传统优势产业。近日,占地218亩的偃师鞋业基地标准化厂房项目启动,规划建设35栋厂房,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长约3公里的4条道路与之匹配。集聚区囊括生产基地、鞋业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技工培训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等要素,附近制鞋企业将“打捆集装”,全部迁入。
偃师攥紧拳头,对摩托车、针织、制鞋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招引项目“再塑身”。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在摩托车产业集聚区实施5条路、2座桥、1个污水处理厂、1个自来水厂的“5211”工程,为企业进驻“强身健体”。今年,该市有9个摩托车新项目签约,总投资约24亿元。全部建成后,偃师摩托车整车产能将接近300万辆,零部件配套企业100多家。同时,9月份开工建设的洛阳大家纺织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年产7500万米布匹的纺织城项目,则为针织基地再添重量级“新成员”。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建设,将安置1.5万人就业。
——拉长高科技产业链。偃师不断扩充高新技术产业“版图”,围绕“三新一超”布局产业。“三新”即新能源、新光源、新电机。该市打造的发电—多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太阳能产业链逐步完善,投资1.27亿元的银电公司1000吨太阳能级单(多)晶硅铸锭已竣工投产,上海超日100MW太阳能电池片、赛阳硅业1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正在建设;天津LED照明设备项目正在洽谈;无铁芯电机进展顺利。“一超”即超薄玻璃显示器,偃师是全国目前最大的生产基地。上海超日、通达电缆等企业上市基本“定盘”。洛阳建园模具制造位于国内行业“三甲”,建龙化工有限公司数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家空白。两年来,先后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洛阳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12家、偃师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科技型企业13家,申报专利230余件。
今年至9月底,该市依托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签约超千万元项目83个,总投资156.19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已开工超千万元项目58个,项目开工率69.88%,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已竣工17个。
——打造“三产”新优势。偃师紧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洛偃一体化机遇,营建“大交通”格局,凸显物流通道战略区位优势。仅去年至今,该市实施公路建设项目112个,总投资4.6亿元,总里程316公里,建设和投资规模超越前6年总和。“大交通”搭建“大物流”,该市目前拥有规模化物流企业40家,去年以来新增商业门面房850多户,引进建设26层的五星级大酒店、粤海国际大酒店等三产项目7个,总投资23.8亿元。今年9月,投资18亿元的上海国际商贸城项目瞄准打造豫西地区“商业航母”目标,在偃师“扬帆起航”,建设工商贸一体的物流基地,距离洛阳市中心不足20分钟车程。随着大的三产项目入驻,该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淘汰落后产业不手软。该市自设“关卡”,对节能减排不达标、产业落后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拆除,有效降低环境和土地负荷,实现“腾容扩优”。去年以来拆除化工、铸造等“三小”企业107家,腾出建设用地近2000亩。
今年前3季度,偃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6.5
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5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