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要闻·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
种植各类树木200余万株
我市代表队获
团体总分第二名
发展文化产业 助推福民强市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总领事苏黛娜一行来洛
我市春华秋实水保园成为
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洛阳茗石轩文化会所开业
洛阳“纳米”新产品
获国家发明专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发展文化产业 助推福民强市
王建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科学论述,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为我们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开启了新的思路,也为我们实现福民强市、构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战略打开了新的视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软实力变成硬支撑,让洛阳650余万群众衣食丰足,迈向文化小康,市委的决策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和期盼。

  洛阳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有着“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牡丹花城、山水洛阳”之美誉,是一座古今融合的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中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福民强市目标的实现,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就现阶段来说,洛阳的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还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弱,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文化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我市文化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娱乐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经营方式单一,科技含量少,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缺少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单位和文化产品。

  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12亿元,仅占GDP的1.64%,排在郑州、南阳、许昌、开封之后,位列全省第五,与我市经济社会地位极不相符。数字既意味着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为福民强市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我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是有成效的,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舞蹈诗《河洛风》、洛阳百戏《洛神》等,已成为展示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名片”。但在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存在很大不足,没有把洛阳帝都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流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址遗迹、历史人文等进行充分的挖掘、包装、提升和宣传。缺乏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也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文化产品及市场开拓的先进理念。各种文化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洛阳文化市场鲜见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缺少配套的洛阳地方特产和食品。这种远离产业和市场化的开发运作模式导致文化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地方特色品牌效应,致使文化辐射力和带动力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发展缓慢。文化政策和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缺少政策扶持,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图书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文博会展以及影视制作、数字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洛阳还没有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全省、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大力发展洛阳文化产业正当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迄今为止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硬实力”,文化已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产业形态。

  在国内,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文化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地区聚集,经济重心与文化中心逐渐合二为一。

  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最重要、最显著的优势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省委书记卢展工也指出:“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对洛阳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需要。

  发展文化产业,洛阳有优势。五千年历史,十三朝帝都,河洛文化点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源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不可复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作用在凝聚人心。实现福民强市,是好事、大事,也是难事,没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气神,就走不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来,必须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加强文化建设,把洛阳650多万人民的注意力聚焦到福民强市目标上来,把650多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助推福民强市

  一要创新观念,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激活文化因子,以文化为引擎,可以为福民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解决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是关键。观念决定思路,体制机制决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二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营销方式,强化精品意识,努力打造能够深入人心、影响世界的文化品牌。洛阳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帝都文化、牡丹文化、龙门文化、唐三彩文化、青铜器文化、奇石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形成名牌产品和强势产业。以牡丹文化为例,可以充分利用牡丹文化效应,进一步改造、提升、扩大牡丹画、牡丹食品、牡丹服装、牡丹化妆品、牡丹礼品、牡丹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甚至包括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牡丹文化创意产业。

  三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布局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若干辐射豫西甚至中原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气息的文化产业街区,为本地文化产品提供一个向外推广的窗口。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务出版、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四要进一步增加文化发展投入。在目前市场机制和民间投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仍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可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资金、设立文化产业改革专项基金,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可采取贴息的办法,积极向文化产业项目发放贷款,促其尽快成长;允许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的建设。

  历史前进的洪流撼人心扉,社会发展的脚步催人奋进。这是一个催生、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伟大时代,也必将是一个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的时代。以文“兴”产业,以文“化”产业,洛阳必将会涌现出一大批作家、画家、书法家、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实现福民强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可错过。灿烂辉煌的河洛文化,薪火相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高高举起,“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洛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福民强市目标的实现,把洛阳打造成一个以文化为魂的特色山水城市。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