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名片:袁喜宝,男,54岁,汝阳县人。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从民办教师到宣传干事,近30年一路走来,感恩有《洛阳日报》始终引导、相伴。 |
|
搬迁遗失藏报,险些和妻子翻脸
上世纪80年代初,袁喜宝还是一名乡村中学民办教师。一次偶然机会,他被1984年6月《洛阳日报》上一篇文章吸引,遂如饥似渴地阅读。自此以后,只要见到《洛阳日报》,他总想法珍藏。第二年夏天,因弟兄分家,当天负责搬家的妻子无意间将他保存一年多近百份《洛阳日报》遗失。“为此事,我和妻子险些‘翻脸’。”虽言语轻松,但依稀能分辨出这件事留在他心中的“疼”。
“先前曾奢望订份《洛阳日报》,但当时每月仅14.5元工资,远远不够家庭日常开销。”但此后,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收藏《洛阳日报》。1988年被选招到县委宣传部时,他已通过各种渠道收藏《洛阳日报》2000余份。
形影相伴,笔耕不辍
袁喜宝说,在乡下当民办教师的14年,已在《洛阳日报》发表稿件上百篇,其间工作转换了3所中学,由于新到单位领导大都知道自己喜爱写稿和嗜报如命,都要为其订阅1份《洛阳日报》,作为接收他的先决条件。
“其实我这条件不算苛刻,并非要求给我单独订份日报,只想拥有对报纸所刊好文章的最终‘收藏权’。”他说。
妻子商玲玲说:“喜宝人耿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爱好,偶尔歇星期天,手中也一直拿着报纸,吃饭时也很少放下。我们结婚近30年了,很少见他一天不看报、不写稿的。”妻子略带责怪的语调中流露出心疼。
嗜剪报如命,感谢家人理解支持
袁喜宝自称性格内向,但一旦有人和他聊起《洛阳日报》以及报纸上的相关文章,立马就变得“外向”起来,他说是“遇到知己话就多,爱好相投成挚友”。谈起如今是否还藏报,他说,由于办公条件大大改善,看电子版多了,现在很少收藏报纸,但剪报的老习惯一直保留着。他随即从书房内抱出一大摞剪报集,总计10多本,分为优秀稿件、写作理论、自己发表的作品等。
“家人都知道我爸先前曾丢失藏报的‘痛苦往事’,如今谁也不敢轻易动他的剪报集,知道这是他的命根子。”儿子袁欣说道。
“30年始终不放弃,虽说发表了几千个‘豆腐块’,若没与《洛阳日报》的机缘以及家人的理解支持,不会走到今天。”他平静地说道。“《洛阳日报》不仅改变并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还将相伴到老;再过几年,即使退休了,生活主旋律肯定还是有关《洛阳日报》和写稿。”末了他说。
本报记者 王学领 文/图
温馨提示
《洛阳日报》复刊30周年忠实读者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与本报的精彩故事将在《读报情缘》栏目中陆续讲述,我们期待您的热情参与。
我们为您特别准备了一份《忠实读者评选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刊登在11月5日的《洛阳日报》第四版上,您按照问卷的要求填写完毕后,可以通过邮递的方式,邮寄至“西工区定鼎南路22号老洛阳日报社门卫室”收,邮政编码471000。您也可以登录洛阳网(www.lyd.com.cn),在首页《公告板》栏目中点击“《洛阳日报》忠实读者评选”条目进入网上调查问卷页面进行填写、提交。
问卷成绩前30名的读者,将获得“《洛阳日报》忠实读者”称号,赠阅一年《洛阳日报》,获赠《洛阳日报》复刊30周年纪念品一份,获邀参加《洛阳日报》复刊30周年庆祝大会,并上台领取忠实读者荣誉证书。此外,我们还将选出参与活动的部分幸运读者,赠阅一年《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