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周的广州亚运会圆满落幕,再创历史新高的199枚金牌,第8次蝉联亚运金牌和奖牌榜首位……中国竞技体育在亚洲一家独大的地位继续无人能撼。然而辉煌背后,三大球等项目的羸弱已成不争的事实,即便篮球、女排力挽狂澜拿下冠军,但回头细想,过程的艰辛已很难让国人对其未来抱有憧憬。
当中国军团在亚运赛场两天席卷37枚金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在体育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关于“我国竞技体育究竟该走举国体制之路还是大众体育之路”的老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随后,包括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以及《北京晚报》等媒体予以反击,称“举国体制和大众体育并不矛盾”,“金牌能带动大众参与体育”……
其实,有什么样的体育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金牌观。记得大学时,我们宿舍楼隔壁便是体操室,那里有不少四五岁的孩童整日训练,而就在这间体操室,走出了前中国女子体操的领军人物——程菲。这些孩子便是举国体制的代表,他们不用操心衣食住行,需要做的仅仅是用大量训练来换取更完美的动作。当一个人用全部心血来铸造这项事业时,金牌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夺金失利后,我国选手自搧耳光与国外选手坦然处之的对比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一场比赛没有了任何悬念,其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庞大的金牌数与自己毫无关联”。是的,举国体制培养的是很少一部分人,而我个人认为其与大众体育并非不矛盾,试想,国家对于体育的经费划拨以这部分人为主,那么完善、建设14亿人的日常健身场所的资金则甚为寥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抱着足球篮球的孩子在汽车轰鸣的街道上茫然之后,只好回家在电脑游戏中找寻运动的快乐。
话题重新回到三大球的羸弱,现实是,如今踢球、打篮球的孩子越来越少,我们常听人说“中国这么多人竟然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其实我们的足球、篮球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低于欧洲、甚至近邻日韩等国家。当原材料已经缺失,我们拿什么给国人奉献一桌美味的足球(篮球、排球)大餐?
因此,无论亚运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体育不该因为升学而被扔在课堂的角落,更不该站在车来车往的街道中彷徨……请将体育还给孩子。
(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