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细节,细节也是你。那么,莫等闲,于细节处勿轻忽。
给墨西哥大叔找回失落的相机,给恰逢结婚纪念日的荷兰小两口送上份蛋糕……一篇篇故事登上东航的企业报显著版位。朋友甲在阅览室发问:“东航是年销售几百亿的特大央企,怎么也关注细枝末节?”
朋友乙答得好:“细节造就品牌。事情就怕一点一点加起来。”
这后一句,记得好像来自汉堡包公司,他们也主张做好每个细部。须知传播规律是,感动1个人,赢得25颗心。企业欲立品牌,务必无懈可击。
何止是企业?打小起,老师每在春游前告诫:“出了校门,你就代表延平路小学。”周围有康定路、余姚路、胶州路诸多小学,各路春游大军会聚中山公园。熙来攘往、欢欣跳跃中,你可得注意举手投足了,因为学校的荣誉会由各自学生的每一次加塞、闹架而削减,由其每一次模范行为而升华。
放大到一个国家,也同样。“在老外面前,你代表中国。”公派出国,照例关照。诚属套话,却是真话。他不读汉语,从未访华,就认识你。你的言行构成他的“中国”。反过来也一样。好多年前在波罗的海的夜航船上,晚会结束我伫立门厅找不到舱房的方向了,犹疑之间,一位人高马大的金发大嫂见状上前,稍问两句就拉起我爬楼梯引路。我不了解北欧的公民德育体制、志愿者占人口比,等等,但这一拉,足以令我佩服彼邦民众之教养。
“怎么可以凭一枝一节取人,甚至评判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质疑也对。定性分析要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抽样调查也是取样越多,越近本质。管窥蠡测,难免以偏概全。真的,孔明偶有失算,张飞也见高招;一个随手用单位几张信笺的人,于大节也许挺廉洁;一个贪污大王倒是可能平时不用公家一针一线,为的是瞧不上眼。所以考选干部需要公推公示慢慢来,诚如唐诗所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但世界总是无奈,有些场合休说“七年期”了,常见小公司招聘,往往总经理面试几分钟,就一锤定音。
不凭印象凭定量,你可以律己,却无从律人,且须体谅众人。毕竟细部不可以代替、却可能映现整体呀。“用刀刮骨,悉悉有声”,惟此,读者一下子就认准了关云长的勇敢。临终前不满燃着两茎灯芯,必待家人挑掉一茎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受众由此断定严监生之吝啬。创作源于生活——考察不全面,偏失时或见,大抵还管用。盖因日常生活,资源有限,考察人事亦来不得高成本也。
众人看细节,细节也是你。那么,莫等闲,于细节处勿轻忽。记得司机眼中的两位革命前辈,一位是国家人文社社长冯雪峰,那竟是他老人家沦为“右派”后,司机对冯的后任韦君宜提及——冯建国初期住在一条窄胡同里,为避免汽车开过溅行人一身泥水,他逢雨天到胡同口就叫司机停车,自己步行回家。另一位是上海统战部副部长刘人寿,晚年很想看看当年地下斗争的电台旧址,车到延安中路的一带石库门,见已成民宅,司机想敲门,他却制止,怕扰民。司机后来对记者说“他是我的偶像”。不研究冯雪峰的文学主张和刘人寿的统战功业,却晓得他们是大好人,凭的就是细节。
遗憾的是,总有不拘小节的。据友人告知,有干部提拔到局里了,偶尔回基层老单位,就餐时见排队长长,竟擅自加塞至窗口。“领导就该不讲规矩?”——在场员工哪管你业绩高下,却是从细节评判你乃至领导层。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