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财富的人,结果往往是“钱在银行,人在病床;钱在银行,人在班房;钱在银行,人在坟场”。
前不久,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发起一场“捐赠承诺”行动,他们亲自打电话劝说《福布斯》上榜富豪们作出承诺,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已有40人同意签名。这次承诺捐赠的花旗集团前高管斯坦福·韦尔如是说:“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多么形象的比喻,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财主拥有很多金钱、土地、庄园、财宝,他在世上享尽了荣华富贵。当他七十岁时患了重病,大夫对其子女说:“替他预备后事吧,因为他已无药可救了。”于是他的家人就替他准备寿衣、棺材……奄奄一息的财主叫仆人把他的寿衣拿来看看,当他看见寿衣竟然没有口袋时,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们做错了,为什么寿衣没有口袋?”仆人纳闷地说:“寿衣本来就没有口袋啊。”财主生气地说:“不行,帮我重做,我一定要有口袋的寿衣,否则我的财宝怎么带走……”由于他过度激动,一口气接不上来,死了。
细细想来,不论是谁,到了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他的财富带走。寿衣上没有口袋,或许是神灵在提醒我们,应该把曾经的创造和财富留下,因为这个世界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懂得回报。一味追求财富的人,结果往往是“钱在银行,人在病床;钱在银行,人在班房;钱在银行,人在坟场”。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心,还是出于超脱的人生态度,那些认捐的富豪在金钱面前都表现出了一种高贵的姿态。我深深钦佩这些慈善家们,因为并非所有的有钱人都有如此感天动地的爱心。
在人类文明史上,美国巨富行善并不鲜见。100多年前,财阀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就曾捐出相当于现在140亿美元的善款。在美国富豪中,热心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使得我们往往会想到中国的慈善文化其实也是源远流长的: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这些思想无不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以及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
托尔斯泰曾说:“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加倍悲哀。”我们可以把财富当成炫耀的资本,也可以把财富变成一种社会责任,怎么选择是自己的自由,但有一点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寿衣上没有口袋。
作家卢新华说:对人生而言,一个不贪恋财富的人生,才可能是真正富裕的人生。“一个不以黄金为贵的时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在走向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愿慈善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必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