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宣部部长朱厚泽,1985年8月19日到任,曾因倡导“三宽”,于1987年1月28日被宣布免职。在职务交接会上,朱厚泽检讨发言中说:“我相信,在历史面前,任何人的功过是非,都将得到历史的鉴定。”
何谓三宽?就是:宽容,宽厚,宽松。朱厚泽是这样表述的:“对于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弹性一点。”
历史经常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今年5月9日,朱厚泽逝世后,《炎黄春秋》从第6期开始,连续4期刊发朱厚泽遗稿2篇、悼念诗文6篇。原以为可以告一段落了,不料悼念之情余韵未尽,第11期又发表了一篇悼念长文。
所有这些诗文,一致高度评价“三宽”,有的甚至认为:“三宽”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赞扬朱厚泽因倡导“三宽”,得到了巨大的升华,成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
这无疑是对当年朱厚泽去职因由的否定。是对是错,当然也须经受历史的检验。但是在长达半年中连续造势,不见有人公开出面反驳,也无叫停之声,起码表明朱厚泽及其倡导的“三宽”,并不像当年受批评的那样罪不可赦,起码还是有经受历史鉴定的余地,结论有可能、也应该重新认定。
这本来是常识之谈。从古至今,论人评事昨是今非的个案不胜枚举。孔孟之道两千多年来,褒贬并存,扬弃兼有,此起彼伏,何曾停止过。近几十年内,欲加之“罪”大得吓人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张志新等一大批老革命、新战士,不是都在死后或晚年被重新评议功过、昭雪平反了吗?论人如此,评事何尝不这样。自留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私营企业,曾经被视为通向资本主义的祸水孽胎,改革开放后得以正名,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不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吗?
这不等于说,对任何历史结论都要存疑,都有翻过来的可能。当然不是这样。相比之下,铁定的或褒或贬的古今论人评事结论,永远翻不了的还是多数。不过,这要有前提,结论的产生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要遵循历史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不可逆时代潮流而动,恣意为之;二是要顺应民心民意,不可违背人民群众意愿,随意为之;三是不可未经深入调查研究、探明本质真相,草率为之;四是不可滥用权势,借助某种政治气候,专断为之;五是不可发泄一己、一方私愤,乘一时之狂躁,赌气为之。充分虑及多方面的前因后果,广泛听取各种意见,深思熟虑,才有可能使结论相对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宽”理念产生的背景,是全球冷战的终结,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关系的总趋势;国内改革日益深化,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大潮流的步伐正在加快;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对人的尊重,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人际关系成为时尚。在这样的总形势、大趋势之下,在全社会营造宽容、宽厚、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这样一种合潮流、顺民意的施政理念当成谬误,打入冷宫,而且断言无须经受历史的再评价,显然留有值得商榷的余地。《炎黄春秋》杂志同仁的异议之举,也是一家之言。历史是最公正的,朱厚泽及其倡导的“三宽”的功过是非,终将得到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