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杜峻晓
编者按
2010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登通讯《城改改出活力来》,报道西安市以城中村改造为龙头,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品位的经验。本报今予转发,敬请关注。
11月30日,是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池东村群众回迁的日子。小区里彩旗飞舞,鞭炮齐鸣,回迁群众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75岁的黄大妈告诉记者:“昨晚梦里笑醒好几回。市城改办给大家承诺30个月回迁,还没到30个月呢,我们就住上新房了!”
西安市以城中村改造为龙头,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西安古城脏、乱、差面貌,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工作,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必须下力气做好的工作。”
“难点”变“亮点”
在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郭安平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雁塔路李家村服装城。
这个曾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十大消防隐患点之一的李家村,早已今非昔比。碑林区城改办主任杜波介绍说,以前的李家村服装城,是一个服装制作、批发、零售集散地,在这个常住人口1.2万的村庄里,日流动人口曾达到5万以上。改革开放后,李家村的服装生意越做越火,在这块仅有88亩的土地上,村民和浙江商人建起的房屋竟然达到25万平方米,平均高度为5.5层。这些违法建筑构成了令人心惊肉跳的空中危楼,当地人称之为“行走三尺道,抬头不见天”。
在实施碑林区李家村改造时,虽然李家村改造的蓝图早已绘出,但李家村有些村民和商人因为眼前利益,对改造李家村并不理解。有的村民摆出一副谁都别动我的架势。16个动迁组一起出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动迁人员踩着狭窄的楼梯,穿过乱哄哄的商铺和加工车间,到业主家里做工作。1个月后,李家村所有村民全部搬迁完毕。郭安平介绍说,正因为做到了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因而实现了拆迁工作的“零上访、零投诉”。2008年5月,在拆迁改造后的李家村竖起了一座35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它集大型百货、超级市场、国际影院、数码城、电玩城、高档公寓和写字楼等诸多建筑为一体,充分彰显与原李家村服装城天壤之别的现代商业气魄和文化冲击。
杜波说,城中村改造不仅是难点,还是焦点和热点。但经过大家的努力,把难点变成了亮点。到2009年底,碑林区先后完成了22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在改造后的22个城中村中,将有20个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社区办公室,有4所现代化学校,有7个一流的固体垃圾处理站。
“旧貌”变“新颜”
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康村村民刘田禄搬入新居后的第二天,记者来到老刘家中。
刘田禄有两个儿子,旧村拆迁后,按照政策,他得到了7套安置房,他和老伴住的那套房子面积最大,有185平方米。老刘笑呵呵地说,未拆迁前,他家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每逢下雨就漏,左右邻居都私搭乱盖,巷道里污水乱流,到了夏天苍蝇乱飞,臭气冲天。城中村改造,让他们舍弃旧家,住进了花园式新社区。
经开区城改办主任邢长发说,北康村共有188户647名村民。2008年初启动城改后,仅用30多天就完成了北康村的测量评估、协议签订、村民搬迁及整村拆除工作。2008年7月,北康村安置楼开始建设,提前5个月竣工。北康村村民安置楼共有4幢,总面积13.8万平方米,水、电、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小区绿化率高达45%。西安市城改办处长任胜利介绍:“北康村已完成农转居、撤村建社区,北康村村民已经成为城里人!全市目前已完成180个村的农转居、107个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104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已有16万人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记者在小区大院采访时,62岁的王凤莲正在她家新分到的门面房里打扫卫生。王凤莲说,这次城中村改造,她们家5口人共分到3套住宅和100平方米的门面房,除一套自住外,门面房和另外两套住宅用来出租,每年大约有4万元收入,固定资产已近300万元。
“安置”与“拆迁”
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说:“城中村改造创造了西安建设史上拆迁量之多、安置房建设面积之大、动迁之平稳3个‘绝无仅有’!”
2007年,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安置先行”的原则,困扰城中村改造多年的死结终于解开了。目前,西安市已累计完成了120个整村2241.8万平方米的拆除面积,安置楼已累计开工1013.2万平方米。市城改办主任贺登峰对记者说:“‘安置先行’是指整村拆除后,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首先建设安置楼。市政府要求,整村拆除后1个月内,安置楼必须动工,做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如期回迁。”目前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在拆迁、建设、回迁、安置等方面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市为了实现回迁安置双保险,先行建设安置小区,并对个别不能及时回迁的改造项目,由政府启动专项资金应急,做到安置回迁万无一失。据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介绍,目前,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已累计完成38个村的回迁安置工作,涉及2.36万户8.2万人,其中今年已完成25个村的回迁安置,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
“逝去”与“永生”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快速推进,一批镶嵌在城市里的村庄消逝了。一个村庄的变迁,就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为让“逝去”的村庄“永生”,西安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启动了“文化拆迁”。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这本书名叫《记忆》,是未央区城中村村史编辑小组编写的,它记录了14个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逝去”村庄的村史。未央区城改办副主任王小熊说,从去年初开始,未央区城改办组织人力,对已拆除或即将拆除的城中村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核实、拍照。除了编书外,还拍摄制作了3部《让城改告诉未来》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书和光盘向涉及的村庄村民无偿发放,给大家留下永恒的记忆。
贺登峰对记者说,城市化进程加快,让都市里多年形成的旧村庄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以人为本与和谐拆迁体现在城中村改造的全过程。西安市大范围推行“文化拆迁”,把能留下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尽可能留下来,让“逝去”的村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