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新组建18个派出所
“嫦二”为推动“十二五”发展积累了经验
毛万春到高新区调研
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洛吉快速通道
开始安装护栏
新安国税收入突破10亿
甘肃九大领域向民资敞开大门
加强节水管理
优先发展公交
将有法可依
思想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总阀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昨晚8时,洛阳歌剧院,一场由德国柏林交响乐团带来的新年音乐会,让千余名观众沉醉其中,回味久久。

  在设施一流的歌剧院里欣赏一场世界顶级水平的音乐会,在过去的洛阳,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这一切,却在近五年里成为不少市民生活的常态。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据统计,五年间我市开展各类大小文化活动千余场;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参加省、国家各类艺术大赛,共获各类奖项300余项。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增加值34.12亿元。

  洛阳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展望“十二五”,市文广新局局长徐建莉和市文产办有关负责人说,洛阳不但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更具有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洛阳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发掘文化潜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洛阳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为实现福民强市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艺院团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提高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完成市新区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化艺术学校、市曲剧团等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使其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覆盖我市每个行政村;广泛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狂欢月、文化惠民演出、文化进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文化建设改善经济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品牌,文化品牌转化为文化消费,使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壮大文化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壮大带动能力较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扩大产业空间。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带动园区、企业、品牌、市场建设,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洛阳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创新运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利用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产业发展。按照“实施一批、论证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不断策划新项目。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突出洛阳特色,提高品牌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创作优秀作品,制作优秀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按照“培养一批、发现一批、引进一批、联系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健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引进我市文化产业急需人才和领军人物,广泛联系省内外杰出人才,促进我市人才与市外人才交流合作。依靠优秀人才创作文化精品,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文化生产力。 本报记者 李燕锋连漪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