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深读周刊·非常阅读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老王的38年种菜生涯
专家建议安阳曹操墓与 河北邺城合建文物保护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非常光影
老王的38年种菜生涯
记者 李砺瑾 文 记者 杜武 图 通讯员 王少峰
  老王种的油麦菜,最长的达四五十厘米。
  顶着大风,菜农们在菜地装车。
  用冷水把被子浇湿盖到菜上,拉到城里去卖。
  用这劳动的双手,老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① 老王日复一日地在大棚里劳作。
  ② 菜地里大风呼啸,老王一遍遍捆扎大棚篷布。
  ③ 种菜的心得和菜价的涨跌,老王都记在了这个随身的小红本里。
  ④ 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老王自己编起了车轮条。
  今年71岁的老王,一到冬天,头上就戴个雷锋帽,憨厚极了。平日他话不多,有空就在大棚里侍弄蔬菜。不过,今年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诸多“选手”,在CPI的领跑下轮番上场,再加上今年让人难以捉摸的行情,让这个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种好新鲜菜”的“资深”菜农也开始琢磨:这到底是咋回事啊?种了38年的菜了,怎么越发搞不懂行情了?

  A 六七十年代,种的菜要定点卖,菜价分等级

  老王名叫王万才。1962年,23岁的他从市内某工厂回到洛龙区李楼乡北王村的家中,干起了祖祖辈辈的老本行——种地。位于郊区的北王村历来以蔬菜种植供养小麦种植,八成地里种的都是蔬菜,卖菜、种田两不耽误。

  尽管如此,矛盾还是存在着。每年春夏之交,番茄、黄瓜上市之时也正是收麦之时,为了两者兼顾,生产队便把劳动力分为两拨,一拨人种菜,一拨人种地。可这样遇到收菜紧的时候仍然调不开人。后来,村子里的农田越来越少,基本都变成了菜田。

  老王说,计划经济下,啥都得按计划来,当时北王村在市内有固定的对口卖菜点,其中一个在当时的胜利路,就在现在王城公园的南边,老王带着生产队里的菜只能去这个地方卖,而且无论好坏,总能卖出去。当时的菜价也和现在不一样。蔬菜根据品质好坏分为不同等级,一级菜价和二级菜价有差异。

  B 80年代,卖菜要走街串巷

  1984年,北王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个人当家,从技术到种子都是自己说了算。老王家里当时有三口人,一共分到了一亩八分地,全家人的吃穿用都靠这不到两亩的土地。

  自家种出来的菜,自己得操心去卖。老王卖菜的时候,推着家里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当时市内主要的菜市场,例如金谷园、七一路、周公庙等,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因为老王种菜水平高,种出来的菜比别人的好,所以他总能卖上个好价钱,最多的一天,他一下子挣了200多块钱,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天文数字了,比在生产队时一家人一年分到的钱都多。

  种菜积极性提高后,新的种菜技术也随之出现。1985年前后,村子里就有人开始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

  C 80年代末,村里来了菜贩子

  因为洛阳水质好,种出来的春茄甜度大,下锅炒菜不易散,很受市场欢迎。上世纪80年代末,北王村里突然来了一批东北菜贩,他们看中了北王村的春茄。当时洛阳市场上的春茄零售价一斤不到7角钱,而菜贩的收购价却达到了1块2。

  那些年,茄子成熟了,老王便把菜贩带到自家地头,看着装车,然后坐地收钱。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是成堆的酒、糖果。生活水平提高了,新房也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

  可惜好日子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后因东北也大面积发展大棚蔬菜,千里迢迢来北王村收菜的东北菜贩越来越少,卖春茄挣钱的这段好时光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只知道埋头种地的老王,这回终于领教了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威力。

  D “资深”菜农也摸不透菜价为啥恁贵

  许多北王村菜农都说,他们的生活规律得很,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线——从家到蔬菜大棚,再到位于乡政府旁的蔬菜交易市场。这样的日子虽省心,却总让人觉得不那么踏实。

  侍弄蔬菜38年的老王,越发琢磨不透蔬菜的行情。他今年种了不少生菜,可生菜的批发价格却低得让人咂舌,最便宜的时候一斤才1角钱,而在去年这个时候,生菜曾经卖出过一斤3块的高价。

  事实上,北王村的菜农们在抱怨今年大棚菜便宜,自己赔了本的同时,在CPI一路上涨中,市区的老百姓也普遍抱怨着菜价贵。

  “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谁买了我们的菜,也不知道菜价为啥卖恁贵。”老王的话道出了不少菜农的心声,为了闹明白这过山车般的菜价,他开始密切关注媒体的信息,并不断去市场上打探。最后,这个“老菜农”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种菜人不如卖菜人。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老王也是把菜直接送到批发市场。而他在市里一家超市看到,菜农们贱卖的蔬菜,在超市里价格却翻了数倍。

  在一片关于菜价高的沸腾声中,原本最有发言权的菜农们却远离这个喧嚣的秀场,他们在嗟叹蔬菜不好卖的时候,对于流通环节中发生的一切茫然无知。

  E 依然在大棚里劳动着

  老王说,在不到500户居民的北王村,有三四十户菜农已经把自家大棚“出租”出去,多是租给外地人种蘑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因为有的家里住的是老年人,没什么劳动能力,与其看着土地被闲置,还不如租给别人。

  村子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王说,村民们发现打工比种菜划算,一些有些技术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老王也有自己的计划:女儿出去卖菜,他在家种菜。看到大棚里蓬蓬勃勃的生菜,老王的眼中充满希望,他说自己这辈子已经离不开土地,听说政府现在已经出台了不少好政策,希望能够早日惠及菜农们。

  如今,赔了钱的老王,种了38年蔬菜的老王,依然在大棚里坚守着,他说,人总是要吃菜的吧。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