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迎来“十二五”之际,回眸市水务集团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首铿锵有力的诗篇,催人奋进。
1954年,为满足“一五”时期国家在洛阳建设大型厂矿和职工生活用水需要,国家决定筹建市自来水公司。1956年12月25日,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市形成了多水源的城市集中供水系统,自来水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
改革开放以来,市水务集团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利用国债资金等多种形式,市水务集团按计划稳步推进城市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洛阳新区热力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从当初单一经营的小企业,发展到以供水为主导,融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热力供应、给排水工程设计、市政工程建设施工、房地产开发、供水材料配件销售、饮用水生产销售、旅游服务等一体化、多样化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洛阳水务”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一面旗帜。
谈及洛阳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市水务集团董事长曹静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公司善于统筹运作,推动跨越发展。市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会反复强调,要把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化改革改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福民强市号角的指引下,水务集团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市水务集团综合供水能力已达到日供水量72万立方米,今年最高日供水量为41万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如何保证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市水务集团总经理李涛杰告诉我们,洛阳的城市管网运行是安全的,洛阳的供水质量也优于国家标准,在这方面水务集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优化管道运行参数。完善了主要水源至中心调度室的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控制代替了人工操作,使市区供水干线末梢的服务压力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供水运行流程,使水量、水压、流速等数据均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避免持续高压及压力急剧变化对管道造成的损害。
——按计划对运行时间较长的管道进行改造。按照国家标准,对DN75以上的管道,每年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1%进行改造;对DN50以上的支管,每年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2%进行改造。把旧管低压区和漏水较为频繁的管道,作为改造重点,设立专项资金有组织地进行改造,今年已改造了21.3千米。
——强化管网巡查机制建设。完善管道巡查程序,量化责任,完善巡查记录。加强与市政单位协调,制订管线保护方案,及时纠正人为造成的设施破坏。对使用年限长、末端用户多,以及过河、过沟、过涵洞等容易产生爆管的管道进行重点排查,发现漏点及时抢修。建立市民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偷盗水等违法活动。
——完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建设。目前,市水务集团已建立了由供水调度、现场抢修、跟踪回访等环节构成的高效管网抢修运转体系,能最大限度缩短抢修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停水时间。
在水质安全保障方面,市水务集团除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外,各水厂每小时还要检测5项指标;水质监测中心每月要对所有水源水、出厂水,以及遍布全市的60个水质监测点水样进行42项水质指标检测。同时,还要不定期接受省、市有关部门对管网水进行106项水质指标的抽查。通过全方位检测,能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水”,第一时间处理,确保水质安全。
在水质检测方面,市水务集团有自己的“王牌”。该公司的水质监测中心是豫西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质检验机构,也是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分支机构。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该监测中心还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对各县(市)以及吉利区的城市供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查,以促进全市城市供水水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李江涛 通讯员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