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7版:纪念特刊·春意盎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自办发行,开创中国报业新时代
自办发行 开创先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自办发行,开创中国报业新时代
本报记者 程 奇
  如今,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人员送报用上了电动三轮车。见习记者 赵俊善 摄
  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率先突破中国报纸“邮局发行”体制,首创自办发行。图为洛阳日报社雄壮的发行队伍。    (资料图片)
 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率先突破中国报纸“邮局发行”体制,首创自办发行。全国首创自办发行成为洛报人的自豪与骄傲,也奠定了《洛阳日报》在中国报界的历史地位。1992年5月,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洛阳日报社当选为副会长单位。

  提起全国首创的自办发行,洛报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自豪,来自辉煌的历史: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率先突破中国报纸“邮局发行”体制,首创自办发行。同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古都又闻卖报声》。洛报人首创的自办发行体制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中国报业发行的主流体制。

  自办发行,一举奠定了《洛阳日报》在中国报界的历史地位。1992年5月,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洛阳日报社当选为副会长单位。

  可是,您知道吗?对于那些首创自办发行的老报人来说,自办发行是报社内忧外困中最冒险的自我突围。最要命的是,这次突围,只准成功,不能失败……

  内忧:高额“赤字”,让报社领导倍感煎熬

  “首创自办发行,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洛阳日报》,哪来的那么大勇气?”直到今天,不少报界同行仍心存疑问。

  “自办发行,是报社‘内忧外困’中的唯一选择,舍此别无生路!”报社原副总编辑王英灿直言不讳。

  要谈自办发行,首先得了解洛阳日报独树一帜的“以厂养报”经营模式。上世纪80年代,报纸广告收入很少,办报注定赔钱。多数新闻媒体均享受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不用自负盈亏,也不存在亏损问题。《洛阳日报》1981年复刊后,一直采取“以厂养报”模式——市财政不给报社拨款,报社印刷厂利润不用上交,“反哺”编辑部,经济包干,自负盈亏。

  “不要政府一分钱,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1980年筹备复刊时,报社领导这样向市领导“拍胸脯”。

  “以厂养报”模式,今天看来颇为“先进”,当年却让报社生存承受巨大的压力。“每年年底,一看财务报表,我内心都会倍感煎熬。”时任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的李宗挺严肃地说。

  “煎熬”,是有原因的。报社印刷厂职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利润只有30多万元,而编辑部广告收入几乎没有,报纸每年“净赔”26万元左右。印刷厂职工愤愤不平,“黑手养活白手”的言论,让编辑部、印刷厂矛盾重重。

  发行费、编辑费,是报社“负资产”的两大源头,发行费支出最多。当时,全国报纸都是通过邮局一家发行、送报,一次性收取读者一年订报费,按月返还报社。发行费用占订报费35%左右。当时一份报纸售价仅3分钱,邮局就拿走1分钱还多。

  邮局是“独门生意”,当然比较牛气。报纸出报晚,邮局要罚款;月底报社讨要报款,人家总是一拖再拖……

  外困:送报迟缓,读者意见大

  当年邮局送报,存在诸多体制性问题:一是分报慢。报纸凌晨送到邮局,人家8点开始分发报纸、信件。二是送报慢。当时向读者送报,邮局主要靠汽车邮发,上午向市区以西送,下午向以东送,比如偃师距离市区很近,当天报纸读者下午才能看到;偏远乡镇读者,一般到第二天、第三天才能看到报纸。三是不能送报入户,2楼以上住户和新建居民区住户不能订报。

  送报慢,报社有意见,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最新消息,是报人的本能;读者当然意见更大,“上帝”花钱订报,常常看不到当天报纸,“新闻”成了“旧闻”。

  为解决报社、邮局之间的体制性矛盾,市委曾组织多次协调会,报社恳求邮局增加订报点、增设售报点、降低发行费、改变邮路,均遭到对方拒绝。

  突围:“搞自办发行,办不成我提头来见!”

  内忧外困,让发行难题成为报社生存、发展的“瓶颈”。报社人都在问:怎么办?怎么办?

  李宗挺一直在考虑:能不能自己发行报纸,花钱少一点,投递好一点?

  财务部门的测算结果很诱人:市区按100名发行员计算,发行费用在17%左右,比35%降低了一半左右!

  更严峻的问题是:政策允许不允许?

  1983年,利用洛阳主办全省地市级研讨会的机会,李宗挺向省委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梁瑧表示,希望自办发行。梁瑧不但赞成,还爽快地表示:“我支持你搞自办发行,如果成功,明年我在洛阳举办现场会。”李向市委请示,市委一负责人表态:支持自办发行!

  “第一个吃螃蟹”,总会付出代价。1984年,洛阳日报试搞自办发行,因种种原因,被迫流产。

  挫折面前,非议多多。某些领导好心提醒李宗挺:“都是公家事,你个人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报社内部人心浮动,不少人议论:全国报纸都通过邮局发行,咱弄自办发行,万一失败怎么办?

  关键时刻,报社领导的决心至关重要。李宗挺的话掷地有声:“自办发行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办不成我提头来见!”

  成功:订户迅速上升,送报速度大幅加快

  李宗挺回忆说,自办发行能否成功,重在选将,如果“将”没有决心、没有解决难题的方法,试验还会流产。

  一连几个夜晚的辗转反侧,让李宗挺终于想到一个人——报社印刷厂厂长冯本良同志,这个人性格倔强、点子多,发行部主任,就是他了!

  李宗挺的眼光果然“毒辣”,冯本良主抓自办发行,果然意志坚定。冯的儿子当时就在邮局工作,马上就要提干,面对可能出现的阻挠,冯本良却不为所动。

  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开始自办发行,市区设立涧西、西工、老城三个发行所,直接发行报纸、送报,报社的售报点重新出现在大街小巷。

  1985年年初,自办发行面临诸多考验:由于郊县乡镇无法送报,洛阳日报日发行量锐减,从4.3万份一下子降到不足3.9万份。然而,当年年底一算账,不但发行费大幅降低,日发行量也逼近5万份,到1990年,日发行量更是达到12万份!

  发行费急降,发行量急升,这是为何?原来,自办发行较过去的邮局发行,具有三个独特优势——

  一是投递快。每天上午7时以前,市区读者就能看到当天报纸;上午10时以前,郊县读者就能看到报纸。

  二是质量高。和过去住2层楼房以上的读者无法订报相比,洛阳日报送报入户,不管读者住几楼,报纸总能及时送到家里;读者投诉,报社快速反馈、处理,原则是“上午投诉不过午,下午投诉不隔天”,自然能得到读者的拥护。

  三是费用低。一份报纸6分钱,过去邮局要提2.1分,自办发行后成本只有1分钱,发行费率由35%降至18%。

  自办发行实施后,读者满意,市委领导也满意。李宗挺回忆说,1985年年初的一天,大雪纷飞,他正在担心市委报纸能否按时送到,市委一位领导打来电话,兴奋地说:“在众多报纸中,《洛阳日报》到得最早,谢谢报社发行员,同志们辛苦了。”

  “破除旧的条条框框,锐意创新,敢走新路,是自办发行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只要坚持锐意创新的优良传统,我们就能创造更多、更大的辉煌!”老报人感叹道。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