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4版:纪念特刊·春风化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修改稿子,先泡墨水瓶
青春岁月 苦乐年华
苦中作乐,别有情趣的青春岁月
全员抓阄,幸运者免“券”购买自行车
聚焦洛阳,咱的相机“最牛”
读书学习, 知识永远 不够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修改稿子,先泡墨水瓶
本报记者 郑凤玲
  复刊之初,编辑、记者在平房里办公,冬天,冷得连墨水瓶都能冻住;夏天,热得人汗流浃背,汗水流下来,每每打湿胳膊下压着的稿纸。领导们想给大家发把蒲扇,可是却有个担心——市财政局会不会查?

  这在今天听来会觉得很可笑,但老记者黄长明(现任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综合信息部主任)解释,当时的财务制度规定,办公用品就是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就是劳保用品,编辑、记者是干部,给干部发劳保用品,会不会不合适呢?

  夏天热,冬天冷起来更厉害。编辑们早上起来到办公室,得先把墨水瓶放到热水盆里解冻后,才能拿软笔蘸着写字。

  当时记者写稿,用的是稿纸。编辑要改稿,也得用笔直接改,然后再给领导审阅签发,这几道工序如何区分呢?

  老编辑潘庆明(现任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副经理)介绍,当时规定记者写稿用蓝色墨水,编辑用红墨水,到了主任那里,用红墨水多、蓝墨水少的混合墨水,最后总编用红墨水少、蓝墨水多的混合墨水。

  而当时记者采访的条件,就更艰苦了。在市区采访骑自行车、坐公交,到郊区,则坐长途车。通讯不发达,有时农村的采访对象如果不在家,记者就要跑到田间地头找人家,乡里对记者的最高接待规格,也无非是在乡镇职工食堂吃顿便饭而已——饭后,记者还要按国家规定,付给对方粮票和饭钱。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却让人敬佩。当时并没有什么考核制度,大家都是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勤奋采访写稿,没有人叫苦,一天没采访到新闻,两天不发稿子,就心里发慌。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