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版:纪念特刊·春风化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开门考试,不拘一格选人才
收发电稿, 难忘 “咯哇”声
欣喜若狂,又闻油墨香
暗中较劲,为“本报记者”而战
拣字排版,见证铅与火的时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收发电稿, 难忘 “咯哇”声
本报记者 李燕锋
  当年使用过的摹写机。记者 郭立翔 摄
  接收新华社电稿是报社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当我们享受着通过新华社卫星接收系统收发电稿的快捷、方便时,曾在报社技术部门工作的张建洛的脑海里,却仍回响着复刊之初、使用短波接收机时候那“咯哇、咯哇”的声音。

  “那声音,每天从下午两点多上班到第二天黎明下班,一直‘咯哇、咯哇’地响,像蛤蟆叫一样,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张建洛(现在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技术保障处任职)笑着回忆,当时听这声音觉得很心焦,为了调理心情,他们想了一个应对办法:没有特别重要事情时,他们会把接收机连个大喇叭放在办公楼的屋顶上,然后在院子里一边打篮球,一边听着声音,声音一停顿,就赶紧回去检查一下!

  张建洛说,《新洛阳报》创刊初期,报社还没有电台,主要靠一部收音机抄收新华社的新闻,后来陆续购买了收讯机,建立了电台;购买了西德和国产条式摹写机、收讯机等设备,电讯稿件全部使用摹写机抄收。1981年复刊时,报社电台采用的是国产7521-丙型12灯超外差短波接收机,当时采用条式摹写机进行纸质电稿的输出。

  这种摹写机是怎么把识别的信号转化成文字的?张建洛解释,一张宽约1厘米的纸条像胶卷一样卡在摹写机里,一面是油墨,一面是打孔机,打孔机识别信号,油墨将信号转化成的文字写在纸条上。为方便阅读,他得等字条从模写机输出后,将其一段一段地剪开粘贴在一张A4纸大小的纸张上。

  此外,短波接收机和摹写机的电稿接收方式接收速度有限,接收3万字的稿件,需要八九个小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也会导致电稿字迹无法识别。为此,报社又采用多台接收机用不同的频率同时接收新华社稿件,将收到的多份电稿通过对比修正等方法保证其准确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