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6版:纪念特刊·春暖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爱心助学让贫困生不再流泪
筹建助学基金 资助寒门学子
爱心倾注 大善无言
“春蕾女童” 开启美好新生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爱心助学让贫困生不再流泪
本报记者 陈运团 文 见习记者 赵俊善 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写下的这句话,也概括了我们这座城市里各个家庭的状况。说到不幸的家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他们往往没有同龄人的无忧无虑,其中许多人甚至要为难以上学读书而流泪。长期以来,《洛阳日报》始终关注着这一人群,我们深入偏远山村,走访辍学少年;我们来到城市社区,调查贫困学童,通过一篇篇的报道,唤起和凝聚社会各界的爱心,给这些孩子以最切实的帮助,让他们顺利走进校园,开启美好明天。

  寒冬里,城市贫困生无钱交学费

  2000年1月18日,《洛阳日报》社会版刊发了一篇通讯员文章《李貌:只要让上学就知足》。它讲述的是市十一中初一(1)班李貌同学的事情。李貌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下岗,家境十分贫寒。由于家庭无力供养,品学兼优的李貌多次濒临失学。幸运的是,李貌一家的情况被热心人发现了,大家伸出援手,给这个家庭以帮助。瀍河回族区地税局的一批青年团员还与李貌结为“帮扶对子”,使李貌重返校园。

  编发这篇稿件的时候,编辑、记者眼含泪花。“城市里咋有濒临失学的中小学生?”社会部主任寇兴耀立即安排记者采访,调查城市贫困学童的整体状况,并策划了报道方案。

  18日一大早,记者赶到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了解情况,得知从1997年开始,该部门便接到市区一些小学送来的求援信,反映有城市学童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然而,由于希望工程一直是面向农村贫困失学儿童开展的一项活动,对城市贫困学童实施救助尚无章可循。据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市区有特困中小学生200名左右。

  调查发现,出现城市贫困学童的原因很多。当时,许多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使得一大批职工下岗或被减发、停发工资,特别是夫妻双下岗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家庭结构不健全也是造成城市学童贫困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孩子的家庭是因病致穷。

  记者采访了白马集团小学等中小学校,对多名贫困学童进行走访,更感受到一些家庭的贫困,譬如:李某某(当时为保护孩子自尊心,隐去了其名字和校名),女,11岁,老城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父亲去世,母亲下岗,全家三口人,每月家庭收入200元左右,生活非常艰辛。

  推出“关注城市贫困生”特别报道,各界人士强烈关注争献爱心

  基本摸清城市贫困生的状况后,记者连夜赶写稿子,同时在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帮助下,筛选出了首批20名急需救助的城市贫困学童。

  2000年1月19日,本报重点推出“关注城市贫困生”特别报道,刊发了《城市贫困学童需要关爱》调查文章及《二十名特困生概况》并配发评论,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把关爱送给这些不幸的孩子,采取“一帮一”结长期助学对子或一次性捐款等办法,使他们不再为上学难而流泪。

  当天,这组报道就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上午8时,记者刚刚上班,东华大酒楼总经理范玉敏就打来第一个电话,决定与瀍河回族区的特困学童贾某某、孙某某结成助学对子,长期予以资助。

  涧西区某大厂一名男职工打来电话,话语中带着歉意:“我们厂不景气,只能凑合着发个工资。我想资助一名孩子,可实在没有能力。天冷了,我只能送孩子们些棉衣,让他们不致挨冷受冻。”他问了几个孩子的住址,买来棉衣给他们送去。

  当天下午,驻洛80742部队的25名官兵代表也赶到报社。迟新杰说:“我们虽然都是外省人,但这些年来已与洛阳市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决定从津贴里拿出钱,集资救助一名孩子。”

  截至当晚10点,有150多名热心读者拨通本报热线电话,表示要资助城市贫困学童。另有32名读者赶到报社,联系结对子救助事宜。首批公布的20名城市特困生,到17时全部有了“一对一”资助者。

  次日,本报刊发《愿出一份力 资助贫困生》、《真爱让人好感动》两篇报道,对活动首日社会各界踊跃资助贫困生的情况进行报道,同时刊登了第二批需要救助的贫困生概况。

  驻洛89002部队的李荫农老师,此前已资助了8名贫困山区的辍学女童,但他仍然来到报社,决定再资助一名城市贫困生,最终与涧西区的一名小学生结成了对子。

  市商业银行营业部的39名职工把活动推向高潮。他们决定共同出资,找20名城市贫困生结成对子,长期进行帮扶……

  推动希望工程开拓新领域,托起明天的太阳

  2000年1月23日,洛阳日报社、共青团洛阳市委、市教委联合在本社举办了捐助城市贫困生结对子仪式,让首批74名特困生与愿意资助他们的热心人见面。

  当天下午2点刚过,能容纳200多人的报社多功能厅被挤得满满当当。

  李荫农拉着刚认下的“九闺女”,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拿出自己此前通过春蕾活动和希望工程资助的8名孩子的联系卡,给新得的“九闺女”看:“这是宜阳的李银飞,是你四姐;这是栾川的李兰桃,是你二姐……”

  市第一中医院原想在这次捐助仪式上捐助10名孩子,可由于已经公布的贫困生已有了资助者,最后只确定了5名孩子。医院代表不无遗憾地说:“下次活动一定得赶快点!”

  本社多名员工也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孟乐记者和赵汐编辑分别与3名孩子结为帮扶对子;社会部员工与一名小学生结为对子。

  在这次仪式上,一个惠及更多城市贫困学生的办法出台了。团市委和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对外公布了《洛阳市城市特困学生救助暂行办法》,对城市特困生的认定、救助范围、救助标准、捐款时间及方式、捐赠渠道、监督管理等方面,一一进行明确,从而把救助城市贫困生工作纳入到希望工程的范畴。据了解,我市这次规范性地开展“救助城市贫困生”活动并颁布有关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希望工程工作中都具有开拓意义。后来,《中国青年报》和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这一助学活动。

  市领导热情参与“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号召全社会关爱城市贫困生

  当年本报发起“救助城市贫困生”活动后,正在外地出差的市委书记李柏拴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打来电话,提出要资助一名学童。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确定一名叫王云妍的特困生由李书记资助。王云妍是道北路小学六年级学生,12岁,她父亲刚病逝一年,母亲又下了岗,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2000年2月2日下午,是双方见面的时间。虽然事务繁忙,李柏拴书记仍买来学习用品等候小云妍的到来。李书记把小云妍迎进屋内,问寒问暖,与小云妍签订了“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他把1000元现金交给市希望办的工作人员,委托他们今后定期为小云妍支付书杂费。

  李柏拴书记对洛阳日报社、团市委等单位发起的这次“救助城市贫困生”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号召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些贫困家庭。

  2000年2月19日,洛阳日报社、团市委等联合举行救助城市贫困生第二次结对仪式,又有81名贫困孩子与各界爱心人士结为“一帮一”对子,解决了贫困生上学的书杂费难题。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