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5版:纪念特刊·春暖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们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临危不惧 记者本色
惊涛骇浪中, 我们见证忠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我们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本报记者 郝敏 文 曾宪平 图
  铁军战士救助灾区群众。
  1998年南方洪灾,洛阳日报社记者跟随铁军官兵奔赴抗洪抢险前线;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驻洛部队官兵和洛阳人民前仆后继奔赴前线抗震救灾的队伍中,还有洛阳日报社的记者。在山崩地裂中,他们冒着随时被滚石砸中的危险,克服余震不断、体力严重透支等重重困难,无数次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前线的消息。

  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危险面前,始终有洛阳日报社记者的身影。

  震后第一时间我们火速赶往灾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影响到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洛阳日报社从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起,先后派出3批共7名记者,深入地震重灾区汶川、理县、茂县、都江堰、绵竹、江油、安县等县(市),对地震造成的重大损失、当地群众生产自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力抗震救灾以及发生在震区的各方面情况予以全方位报道,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洛阳网刊发有关抗震救灾的文字报道200余篇、图片600余幅。

  震后不到8小时,洛阳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占举已坐上洛阳协和医院的救护车,火速赶往灾区。震后第二天下午,摄影记者杜武就随驻洛铁军先头部队乘坐飞机到达四川。他们成为第一批到达灾区的洛阳记者。

  5月13日,我在开往灾区的军列上开始采访,用手机发回《铁军万人千车分三路挺进四川灾区》的稿子。我和记者曾宪平随铁军部队迂回1900公里,跨越两座雪山,踏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路,深入理县、汶川县、茂县采访,成为河南媒体进入该地区采访的唯一一批记者。

  5月14日,在北川中学的救援现场,陈占举克服重重困难,在拥挤的记者群中抢拍到了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的珍贵照片。

  地震发生以后,我和曾宪平在地震灾区采访100天,成为河南省新闻媒体在灾区工作时间最长的记者。

  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年5月25日至27日,铁军师长杨剑、政治部主任黄晓健带领166名官兵,徒步穿越被称为“死亡谷”的汶川县映秀镇至银杏乡近20公里大面积滑坡塌方路段,为“震中孤岛”银杏乡被困群众送去药品和食品。我和曾宪平谢绝部队首长的好意劝阻,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全程随同采访的媒体记者,和铁军官兵一起翻山越岭,攀绳索,越悬崖,多次险些被滚石砸中,历经艰险,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

  5月28日,以此行为基本框架的《穿越死亡谷 军粮赈灾民》一稿在《洛阳日报》刊发,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洛阳日报社记者的此次行动,受到铁军首长的高度评价。当年6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接见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时,特意问驻洛铁军部队杨剑师长:“你们穿越死亡谷的事迹很感人,当时有没有随行的记者?”杨剑回答:“有,洛阳日报社的记者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随铁军部队刚到都江堰时,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几个人挤在军车上住,后来搬进帐篷里,有一个多月时间席地而睡。由于地面潮湿,许多人全身长满了红疱,奇痒无比。床上、帐篷上蜈蚣天天可见,夜里睡觉甚至能爬到脸上,早上洗脸、刷牙,脸盆、牙缸里都有蜈蚣。

  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和曾宪平等记者一直坚持工作到8月20日才随部队一起回到洛阳。

  6月18日,铁军二级士官武文斌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我得知消息后,眼含热泪立即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洛阳日报》率先刊发全面反映武文斌事迹的长篇通讯,比新华社播发的通讯还早3天。

  陈占举拍摄的24名洛阳农民工手把手、心连心站在什邡市废墟前的照片,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洛阳网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经新华社发表后,更是引起全国轰动,这些农民工被网民尊称为“最牛的救援队”,成为迅速红遍全国的一个典型。

  曾宪平先后3次登上抗震救灾直升机进行航拍,航拍时间近10个小时,拍到了大量珍贵镜头。他的作品在河南省抗震救灾优秀摄影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回访灾区收获感动

  2009年5月,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曾参加过抗震救灾采访报道的5名洛阳日报社记者,再度抵达灾区采访。

  我们顾不上洗脸、吃饭和休息,迅速分成两组:一组赴北川县擂鼓镇采访驻洛铁军官兵为擂鼓中学运送教具情况,一组赴安县采访我市对口援建安县一年后的情况。

  陈占举、曾宪平和我采访铁军官兵为擂鼓中学运送3000套课桌椅、床架、储物柜的情况;高山岳、李英杰抵达我市对口援建的安县,采访“爱心书屋”情况。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村民在镇中的板房新村里悠闲地生活,村庄里商店、小吃店、旅馆、浴室、卫生所一应俱全。

  擂鼓中学羌族风格的教学楼,已拔地而起。“羌山红”饭店门前有块标语上写着:有爱,有梦想,有希望。

  报社赴川特派记者组跟随铁军官兵,进入严格管制中的北川老县城。路旁牌子上写着:“放轻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个安宁。”我们走进北川老县城的废墟,向纪念碑献花、鞠躬、默哀,含泪告别。

  在绵阳市安县,我们来这里探访洛阳援建的板房区。在河南省援建的第一座板房学校——沸水学校,我们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听说洛阳的援建者又回来了,桑枣卫生院头天晚上就在卫生院门口拉起横幅,上写“欢迎河南洛阳亲人再次来到卫生院”。

  在成都市,我们见到了被驻洛铁军官兵从废墟中救出的年轻女子宋燕梅。这个25岁的姑娘没有在地震的阴影中沉溺,而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谈起“5·12”地震,她说了一句公益广告词:经历过地震的人,会活得更坚强、更幸福!

  此次采访中,我们抵达了一年前抗震救灾中两次去过的汶川县城,还走访了地震的震中映秀镇。

  我们看到,从成都到汶川,去年沿途随处可见的废墟已被全部清理,一些小型商业门店已恢复营业;成队的大型运输车绵延不见头尾。

  在“5·12”大地震中,从震中映秀镇通往银杏乡的道路全被滑坡的山体阻断,当时随铁军徒步穿越这条凶险通道用了大约6个小时,如今只需15分钟就可穿越这条昔日的“死亡通道”。

  一路走来,我们真切感受到: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有全国人民的全力援助,地震灾区正在迈向更好的明天。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