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国 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苏丹南部地区 公投开始
女议员头部中弹伤势严重
泰国“红衫军”集会
■延伸阅读
奥巴马谴责枪击事件
美巴尔的摩市 发生枪击事件
巴西兄弟 活埋老父受指控
美国一妇女被逮捕
2010“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刊登(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2010“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刊登(三)
  热心拥军的“兵妈妈”

  臧莲凤

  臧莲凤没有豪言壮语,却有一副“生命不息,拥军不止”的热心肠;没有像样的衣服,却舍得把钱花在拥军上。近40年的漫漫拥军路,记载着她殷殷的爱兵情。她虽是偃师市城关镇槐庙村一位60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却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驻洛部队搞绿化,她将6000棵黄杨树无偿送到军营;看到战士吃菜困难,又将1万棵菜苗无偿送到部队,并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拥军这么多年来,她往返军营的路达数万公里,赠送的物品达数万件,花费资金十几万元。

  1978年,在臧莲凤的带动下,偃师妇女两个月向老山前线寄出拥军鞋垫3万多双。1991年,臧莲凤第一次进京,用省吃俭用的几百元钱买了100多条毛巾和100多块香皂,连同平时做的100多双鞋垫送到部队战士手中。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臧莲凤和民政局的同志亲手做了40朵大红花在高速路口迎接抗洪英雄,还亲手做了一面“抗洪英雄”的大旗,买了千余斤水果连同自己养的20只鸡送到部队官兵手里,还带着50人的拥军服务队为官兵缝补衣服、拆洗被褥。

  近年来,百名“兵妈妈”在她的影响下加入拥军行列。每逢节假日,她都带着“兵妈妈”拥军服务队慰问部队官兵,为战士洗衣补衣,和战士谈心,为部队送爱国主义电影。

  有人问臧莲凤拥军这么多年图个啥?臧莲凤说:“我拥军是为了国防事业,为的是让孩子们在部队安心服役、报效祖国,官兵在军营里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我就心满意足了。”

  拥军近40年来,她先后20余次被省、市授予“爱国拥军模范”、“拥军优属模范”、“三八红旗手”和“文明市民标兵”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邓超

  创造宜阳“南水北调”奇迹

  冯无飞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一个人若将能力发挥到极限,就可以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宜阳县普通农民冯无飞,用行动证实了个人创造“南水北调”工程的奇迹。

  56岁的冯无飞是宜阳县莲庄乡沙坡头村一名普通村民。该村山多坡陡水上不去,多数耕地靠天收种。冯无飞经过考察,决定建“南水北调”工程,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经过8年的辛苦付出,他用一己之力开挖了500米水渠,铺设了2.5公里的地下管道,并建了一座水窖……工程完成后,不仅解决了自己4亩多地的灌溉难题,还让周边近千亩农田受益。

  1980年,冯无飞因家中住房紧张,从山下搬到西坡根住,当时这里已有11户村民。因为缺水,1988年前后,12户村民先后搬到山下,但承包田仍在西坡根。2003年,冯无飞准备动手修建引水工程浇自己的4亩多承包田。因为不识字,他拉上当过生产队会计的邻居范连刚“入伙”,后因各种原因,试通水失败。

  之后,他在范连刚等乡亲的帮助下,修路、截水、铺设管道,在崖壁上开辟引水通道。工程开工半年,不但没见成效,冯无飞还面临资金短缺、多次受伤的困境。性格执拗的他,没把困难放在心上。“我懂得只要坚守,肯定会干出成绩。这也是我为水池起名叫永丰塘的理由。”冯无飞说。

  经过艰苦奋战,“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完工,西坡根的很多地都变成了水浇地。60岁的村民杜天运说,他打算把家重新搬回西坡根,因为他的13亩承包田全在这里,“今年我种的瓜最大个儿的有10多公斤,收入1万多元,这都是沾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光”。

  本报记者 王学领 特约记者 宋会杰

  先后赡养5位无血亲老人

  裴文学

  69岁的裴文学是嵩县车村镇明白川村川西组卫生所的村医。他几十年精心照顾与自己没有血亲关系的5位老人。为表彰他的大爱孝心,该村特将两条街命名为“敬老巷”和“长寿巷”。他先后被该镇评为2010年“十大孝星”和嵩县2010“感动嵩县”十大人物。

  裴文学1966年从栾川卫校毕业返乡后,在村卫生所当了一名乡村医生,4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每户村民家,仅药箱子就背坏了10多个。

  裴文学4岁时遭人贩子“转手”倒卖,后因病流落到川西,被该村一裴姓村民收养。他知恩图报,当上乡医后,在热心为乡邻治病的同时,还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与自己没有血亲关系的年迈的奶奶、养父母及无儿无女的两位舅舅。

  几十年来,他善待5位老人,精心为有病老人治病,照顾老人们的起居。夏天,他为老人们扇扇子纳凉;冬季,用自制的暖水壶为老人们取暖。为让老人们长寿健康,他定期为老人们检查身体,又专门制订了营养食谱。他时常一顿饭分成几次做,以满足老人不同的饮食。他还特意在庭院开辟个小菜园,种上几位老人喜爱的时令蔬菜。只要时间允许,他每天早晚都要走进各位老人的房间,查看每位老人的起居情况。哪位老人身体出现异常,他就将床铺搬进哪位老人的房间,以方便照顾。几十年来,他为老人们端屎端尿,不厌其烦洗涮。知情人讲,几位老人都有便秘毛病,每逢此时,他都是用手一点一点把大便抠出来。他的大爱之举,感动了很多乡邻。

  在他的精心侍奉下,几位老人均长寿。如今,在他精心照料下,已91岁高龄的养母身心健康,穿着整洁。“老人们辛苦一生,我一定尽心让他们安度晚年。”他说。

  本报记者 王学领 特约记者 王世光

  乡村投递员爱岗敬业

  张建武

  乡村邮政投递工作看似简单,没有技术含量,也不需要高学历,可就在这样的岗位上,栾川县邮政局投递员张建武演绎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赤土店镇位于栾川县中部山区,距县城7公里,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7公里,这里群山环抱,山高谷深。张建武担负着该镇152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101个村民组和16个企业的党报党刊、各类邮件的投递任务。

  赤土店镇的花园村、白沙洞村、鸭池村等村山高林密,投递线路往返三四十公里,张建武骑着自行车翻大山、过河流、穿密林,把报刊、书信、包裹等交到用户手中。

  有一次,张建武到马圈村送邮件,刚好赶上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滚下了山。多亏反应快,他紧紧抓住一根树枝,免遭了大祸。回到家里,家人看见他伤痕累累的手脚说:“这工作又危险又辛苦,搞不好还要把命搭进去,有啥干的!”

  家人的质疑,并没有让张建武动摇,他继续在乡村投递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抛洒汗水。2007年,寄往刘竹村的一件包裹写错了地址,他跑了15公里路,才找到收件人。包裹里是急用药品,收件老人接到包裹后,感动得连声道谢。

  去年,栾川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张建武前往九鼎沟投递途中突遇山洪暴发,洪水把自行车冲走。他将邮包抱在怀中赤脚往山上冲,跑到一户村民家中才躲过一劫。

  正是这样一颗赤诚之心,让张建武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在报刊征订工作中,他主动延长邮路,以自费订阅为突破口,成为栾川县邮政局多年的订报状元。

  天道酬勤!张建武十余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勇于争先,先后被授予省、市优秀投递员等称号。

  本报记者 魏春兴 通讯员 闫洁

  退而不休保护古树名木

  郭恒业

  郭恒业退休后,以伊洛地区抗战、我地下党的斗争生活与当今反腐倡廉为题材,完成了《真情无憾》、《真情无价》两部60万字的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2005年9月,他带领70多名退休人员骑着自行车历时99天、行程8300多公里,参观了北京、延安、韶山、井冈山、西柏坡等20多个革命圣地。

  在骑行过程中,郭恒业发现外地对古树保护有加,这让他产生思考:伊川的古树名木也不少,它们“生活”得怎么样?为了唤醒人们对古树的保护意识,2008年6月,他带领16位退休老人,花了150余天、行程3412公里,将全县乡乡村村、沟沟坎坎跑了个遍。无论是散发着香气的香瓜子树,还是手指轻触就会颤动的挠痒树,或是千年古藤缠绕着的黄楝树,每一棵古树,都会让郭恒业分外关注。

  随后,郭恒业把369个行政村的761棵古树名木都列入一份“古树榜”中,并将这份“古树榜”连同20多万字的古树调查报告及视频资料寄送给县委、县政府及省、市、县林业部门,为古树名木保护作出了贡献。

  2010年9月,郭恒业欣闻国家发出保护大运河的号召,并将大运河正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他又带领几位退休老人,骑自行车从上海出发,自杭州北上,经过24天的奋力拼搏,行程2400多公里,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全线考察,并根据考察中所发现的情况写出《保护中国大运河建议书》,交给了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在考察大运河的骑车征程中,他把一个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爱心与文明撒向沿途的各个角落,在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大反响,他的事迹被60多家新闻媒体和100多家网站报道。

  本报记者 刘志渊 通讯员 范校伟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