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国 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习近平会见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
影像中国
今起铁路实行新运行图
世行五期扶贫项目在豫启动
河南今年将建39万套保障房
洛阳网广告
以反腐败斗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延伸阅读
贵州打响 电力保卫战
卫生部回应 “年人均输液8瓶”
去年国内汽车 产销量蝉联全球第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延伸阅读

  盖茨对中国发展武器装备表示关切
  梁光烈表示绝不针对任何国家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8日在飞往北京的专机中接受了随行记者的采访。盖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迅速研发可以摧毁航空母舰的反舰弹道导弹及雷达难以探测到的隐形战斗机表示关切

    环球网资料图:韩国《中央日报》12月29日的报道中还绘制“中国攻击美国航母”的效果图。


  人民网东京电:据共同社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盖茨8日在飞往北京的专机中接受了随行记者的采访。盖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迅速研发可以摧毁航空母舰的反舰弹道导弹及雷达难以探测到的隐形战斗机表示关切,并强调称为使中国军队的战略意图更加透明,有必要加强安全领域的对话。

  盖茨说,自上任以来,中国研发反舰弹道导弹一直是关切事项。虽然不清楚是否已具备初期作战能力,但开发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盖茨对隐形战机也说,至少在2020年之前,美军在配备架数上将占据优势。但是中国的开发进程可能快于美国情报机构的预测,对此表示关切。
  

    视频:中美国防部长举行会谈

  1月1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北京举行仪式欢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李忠发 刘华)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10日在北京表示,中国面对的安全形势不容忽视,发展武器装备绝对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梁光烈当日上午与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举行会谈。在会谈后与盖茨共见记者时,梁光烈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军事力量确实有一些发展,并根据自身的安全需要,研制了一些武器。

  但他表示,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根据安全需要发展一些装备,完全是为了维护主权和安全的需要。

  “我们反对有些人将中国军力发展说成是"军事威胁论"。希望各国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军力的发展。”梁光烈说。
 
  
解放军歼-20配国产发动机
绰号“黑丝带”

    网民对该新型隐形战机的关注,让近期国内各大军事刊物相继刊登的海军核潜艇编队训练图都黯然失色

    主题:众说纷纭“黑丝带”。

  延伸阅读:胡锦涛签署通令 发动机专家甘晓华记一等功

  哪怕是最乐观的中国军迷,也很难预料到,关于中国第四代战机的讨论会来得如此迅猛。一组成飞新型战机滑跑的图片点燃了网民和专家热情。12月底,这组由网友拍到的并不清晰的图片,还只是在一些中文军事论坛被关注——但很快,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巴基斯坦爱国者》网站的报道迅速引发了全球关注。新华网翻译了这两篇外电报道,以中国军迷熟悉的“出口转内销”新闻模式,这组极其敏感而罕见的图片得以通过主流媒体与网民见面。

  网民对新型隐形战机的关注,让近期国内各大军事刊物相继刊登的海军核潜艇编队训练图都黯然失色,尽管中华网等军事频道都获得了焦点图推荐,但未能盖过四代机的风头。热衷于为兵器命名的网友们为成飞这型战机取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名字——“黑丝带”,似露非露又充满诱惑的战机恰如黑丝,又契合了这型战机的机身涂色和“四代”谐音。

  关于这型战机的最新动态,任何网站都难以和论坛、微博这类网友自发平台比肩。国内某知名军事论坛飞扬军事的微博以文图直播吸引了大量关注,许多成都附近网友闻讯前往机场试图拍摄“黑丝”真容,网友在论坛上形容为“黑丝惨遭围观”。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该型战机的图片流出,历来恪守“稳妥第一”的权威媒体也相继介入报道。新华社主任记者、《世界军事》总编辑陈虎在新华网专栏《陈虎点兵》里称,近期许多人向其求证关于这些四代机的照片和说法,究竟是否属实?国产四代机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装备部队?尽管在文中陈虎没有直接回应这些问题,但也并未否认四代机的新闻,只是略带无奈的声称“我没法给他们加以证实”,但“类似四代机这样让大家很兴奋、很振奋的东西将来还会不断地出现”。

  央视平台上对于“黑丝带”的讨论也被摆上台面,央视特约评论员叶海林辩护称,第五代战斗机以及任何所谓先进的军事装备对中国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而另一位出镜率极高的军事评论员宋晓军则斩钉截铁地说,“美国不是金本位也不是银本位,而是F22本位”,“这个东西出来以后,要动摇美国的F-22本位制”。

  也不是所有的评论都如此乐观。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总编辑平可夫就认为,中国歼-20“还不符合俄罗斯T-50的标准”,不足之处在于其发动机推力不足,无法进行“超音速巡航”,同时“歼-20的雷达和隐形技术还不够完善”,中国制造真正的隐形歼击机还需时日。但他同时认为,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前夕流传出这组可信度颇高的图片,是“中国新威慑政策”的体现。

  在所有质疑中国新型隐形战机的声音里,最关键的疑问在于发动机。之前中国最著名的国产战机歼10就曾不得不依赖俄制AL-31FN。这型备受期待的新型四代机是否会重蹈歼10覆辙?许多专家和网友都分析称以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中国新一代战机将很难达到超音速巡航的要求。似乎是对这条质疑的回应,《解放军报》在周末发布了一条短消息,称中央军委给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甘晓华授予一等功。在此敏感时刻,获奖人的身份获得广泛关注,凤凰军事用头条位置推荐了这篇报道,并为报道配发了一张网络流传的J-20图片。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
难融入当地生活 现返乡潮

   赋闲在家半年,郑军迟迟没找到心仪的工作。郑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30多万移民中的一员,和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变迁史极其相似,郑军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陷入就业、生存危机周期,部分人只能黯然回归故里


    □为了减少开支,移民在新家附近的绿化带上种了蔬菜。晨报特派记者 姜 鹏 现场图片


  不为回家过年,移民亦现返乡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部分人移民半年后工作机会贫乏,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晨报特派记者 姜鹏 (湖北武汉、襄阳报道)

  [另一种回家]

  天刚蒙蒙亮,郑军便发动面包车,打算到劳动力市场碰碰运气。郑军对行车路线并不是很熟,他一边开车一边看路标,终于来到长江大桥下。

  大桥施行单双号限行,这让郑军犯难:按说应该绕行,可绕行要耽搁几个小时。他一咬牙,开车上了大桥。

  越担心,越会灵验。警察示意靠边停车,郑军赶紧掏出丹江口、武汉的两张身份证,解释自己是南水北调移民,对路不熟悉。不过,这并未改变罚款100元、扣3分的结果。

  赋闲在家半年,郑军迟迟没找到心仪的工作。老乡打来电话,想让他回老家,他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定地拒绝了。

  郑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30多万移民中的一员,和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变迁史极其相似,郑军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陷入就业、生存危机周期,部分人只能黯然回归故里。

  晨报记者连日走访多个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了解到,“返乡”人群尚无权威统计,但呈现多发态势。知名三农问题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表示,移民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移民返乡的动向需要政府部门密切跟踪关注,“移民绝不是把人拉下车,放下就大功告成。 ”

  憧憬新生活:走出山区挣钱更有机会

  2010年6月29日清晨,由32辆大货车、16辆客车组成的车队抵达武汉市黄陂区三里镇救命寺村,来自丹江口市浪河镇博湾村的369名移民被安排在此开始新的生活。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取水,最终流向北京、天津。郑军所在的博湾村海拔低于蓄水线,势必将被洪水淹没,移民问题自2002年底便纳入议程。来自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移民34.5万人,其中湖北18万人。

  郑军和其他村民离开老家远赴武汉,在他们看来,服从国家利益的迁徙是一份荣耀。抵达新家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打量新房,丰盛的接风宴已摆在客厅中央,当地领导亲自把酒欢迎。

  救命寺村莲花路移民安置小区距离武汉市区约40公里,临近汉口北两大商圈,交通便利。晨报记者探访时,在小区入口,一辆机械车正在村民广场施工,98户新房外墙刷成嫩黄色,房屋错落有致,环境整洁,规划初现端倪。

  按照传统的抓阄办法,郑军抓了个“一排一号”,这是移民小区最东面一幢两层楼房(共有4间房),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屋后是40多平方米的后院。新房是郑军用领取的老屋补偿,然后再贴了3000多元拿到的。

  在38岁的郑军看来,丹江口身处山区,交通不便,而武汉地理位置优越,更有机会挣钱。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郑军一样,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46岁的董发兵说,自己从未出过丹江口市,“如果不是国家需要,(武汉)再好我也不来。”

  半年后心境:感觉“受欺负”,也感到孤独

  初来乍到的新鲜感逐渐退去,生活重新归于平淡,而移民后遗症也逐渐显现。

  由于老家丹江口地处山区,气温较低,而夏季的武汉是知名的“火炉”,不少村民晚上酷热难耐,难以入眠,而临近市郊蚊虫又多,不少村民中暑生病。

  来到安置点后,很多物件需要添置,“挨宰”甚至成了移民的必修课。郑军打算添置一面镜子,头一天晚上跑到商店相中一面镜子,标价10元,可第二天去买时却被要价20元,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董发兵说,自己眼看当地人以每斤1.8元的价格买的蔬菜,可自己刚开口便被听出是外地口音,价格也涨到2元。

  晨报记者走访武汉、襄阳多个安置点时,当地居民反映街上时常出现购物吵架的事情,大多是移民与本地人发生冲突,曾因小孩而引起的口角一度酿成群体冲突。

  9月,孩子们入学后不久,一个移民的小孩回家哭诉,自己被同学欺负了。身处异乡,村民们异常敏感,当即带着孩子去和对方家长评理。双方家长甚至也发生了口角。听到有移民被“欺负”的消息,几乎所有的移民都赶到镇政府声援。最终,当地镇政府领导出面调停,才得以平息。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一个叫刘力峰的青年购置了一辆全新的面包车,停在路边时被当地村民的电瓶车刮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力峰被打。与上一次冲突解决办法如出一辙,移民们又一次倾巢出动,闹到镇政府。

  随着新房入住时间增加,部分房屋出现漏水和地面开裂的情况,房屋的质量问题成为移民们集中反映的问题。

  而在当地居民看来,移民们的举动显得有些过激,反而加剧了双方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移民们融入当地。

  在武汉黄陂区安置小区以及襄阳襄北农场安置小区,晨报记者眼前修缮一新的小区如同一座孤岛,移民与当地村民几乎没有交集。随着时间一长,当地住家干部离去,几位受访的移民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孤独”一词脱口而出。

  融合之困:两地转换手续难办,习俗差异大

  从大山深处的丹江口山区到武汉市郊,除了地域上的转换,身份与习俗变换后的适应期更是个长期过程。

  移民到黄陂后,当地政府很快就给移民发放了新身份证,然而其他证件和手续转换则显得相对滞后。郑军的面包车是丹江口牌照,如何转换成武汉当地牌照呢?对于车管所来说,移民的车牌转换还无章可循。最后,武昌车管所要求其从丹江口方面提取档案,然后按照二手车转换的办法办理牌照转换。

  这让郑军无法接受,“我只是换牌照,而不是自己买自己的车。”此后,郑军奔波于镇政府与车管所之间寻求解决,直至去年12月10日,郑军才收到车管所发出的快递——一张迟到了半年的“鄂A”车牌。

  一张车牌“走”了半年,驾驶证、计划生育证等证件办理更换同样难。与这些证件更换相比,林路移民后碰到的麻烦显然更大。

  来到黄陂后,林路碰上一个心仪的女孩,两人按照黄陂的风俗办了婚礼,然而至今女孩的户口无法随林路落到武汉。根据移民政策,5年后才能办理相关手续。

  说起自己的婚礼,林路感慨万千,与老家办婚事相比,现在种种繁杂的程序和花费让这名年轻小伙一夜“急白了头”。林路请媒婆上门提亲才知道,按照黄陂当地风俗,男方需要给女方彩礼,还要为妻子购置“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而烟酒、礼金也需要和当地标准接轨,结果元旦的婚礼总共花了6万多元。

  与年轻人的烦恼相比,武汉地区的安葬政策让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们忧心忡忡。董发兵说,老家老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有一块葬身之地,然而黄陂要求必须火化。眼看老迈的父母一天天衰老下去,董发兵感觉压力很大,他捂着胸口说,“一想起来,我这里就觉得很闷。”

  眼看就要过年,安置点却没有过年的气氛,村民们甚至没有准备腊肉、腊鱼等年货。和许多移民一样,郑军打算回丹江口老家过年,“老人和孩子都在老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移民安置需要关注起居生活等物质条件,在人文建设方面还需要给移民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无奈返乡:新家日常开销大,没有收入保障

  搬迁易,扎根难,一份可供安身立命的工作成为移民能否扎根的关键。

  在武汉、襄阳等移民安置点,小区空置的绿化带上无一例外被村民们见缝插针,种上几颗白菜、数行葱蒜。郑军说,与在丹江口老家相比,在黄陂哪怕不动也要花钱。他掐着手指算账:水费每月16元,电费40多元,电视收视费一年400元,煤气每月100元,每个月最低开销500元。

  如此花销让年龄稍大的董发兵更无法接受,在老家自己一年捕鱼的收入虽然只有2万多元,但吃水打井,烧饭砍柴,根本不用花钱。董发兵说,虽然搬到武汉郊区下雨走路都不泥,可相应的花销却没有足够的收入来保障,“这样的城里人,我宁愿不当。”

  村民们变得比以前在农村时还要节俭。一次,郑军上厕所又直接按下马桶,水哗啦啦作响,他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随后就听到妻子尹晓燕在楼上喊,“用洗脸水冲厕所。”

  对于缺乏足够劳动技能的移民来说,尽管城市郊区就业机会较多,但要胜任却难度很大。对此,移民安置部门对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移民进行了职业培训,培训项目包括电焊、电脑和缝纫。董发兵报名参加了电焊班,可培训课程却始终是每天烧一支焊条,烧了10多根焊条后,发了一张实习证。

  拿着实习证,董发兵在劳动力市场一无所获,最后无奈到一家门窗厂做苦工,报酬一天60元钱。第一天下来,董发兵扛着重重的保险门,回到家“累得骨头都散架了”,第二天又得咬牙坚持去。可是,两个月下来,老板仍未支付工资。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可移民们尽管分到了土地,却失去了处置权。黄陂区三里镇一名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土地整体规划,政府以每亩550元的价格将土地集体租赁出去,收入归村民们所有。至于土地在哪儿,郑军向村头指了指,说不清楚具体是哪一块地。

  到武汉后,郑军打算找一份开车的工作,几次都铩羽而归。郑军翻开一本移民安置办发放的宣传册,其中提及每家安排一个就业机会,“半年过去了,一个就业机会也没有。”

  表情凝重的郑军说,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觉得快乐。前一天晚上,他又梦到回家了:后院的梨树繁花朵朵,稻田麦香沁人心脾,门前的小河有人在戏水,自己忍不住挽着裤管下河了,河水一点也不冷,往下一抓便捞起一条鱼。

  最近,郑军开始注意收集返乡村民的情况,邻居刘如松回老家继续搞爆破,收入可观的消息让他也动了心。

  在移民半年后,晨报记者走访的多个移民安置点出现村民返乡的情形,仅救命寺安置小区便已有8户人家返回老家,留下一把把铜锁和空荡荡的房屋。

  
  北京最老郎中仍在把脉
  开7服药只需50多元

    这位90岁的老郎中至今还在每天出诊,为普通老百姓解除病痛;每遇到生活拮据者,老人都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有记者曾看到老人开的药单子中7服药只花了53.1元
  
  [提要] 老中医路志正迎来了从医70周年的纪念日,这位90岁的老郎中至今还在每天出诊,为普通老百姓解除病痛;每遇到生活拮据者,老人都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有记者曾看到老人开的药单子中7服药只花了53.1元…[医者父母心]
相关视频:国医大师路志正 我的健康“姜”中来

    老中医路志正

  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几服药让被钢水烫得体无完肤的工人18天痊愈。

  昨天,老中医路志正迎来了从医70周年的纪念日,学生们聚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恩师执弟子礼,而这位90岁的老郎中至今还在每天出诊,为普通老百姓解除病痛。

  大师开药“轻灵活泼”

  7服药只用50多元

  路志正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20岁成为“郎中”,悬壶乡里,1973年进入广安门中医院工作,2009年获首批“国医大师”称号。

  目前,他是北京出诊的所有医生中最年长的一位1920年12月出生,刚刚过完90岁生日。老人每周上5个半天班,其中3个半天专为普通百姓把脉看病,风雨无阻,被病人称为“杂病圣手”。

  北京一食品厂工人朱先生,一家四代都找路志正看病。父亲患膝关节积水,母亲是高血压,本人患心脏病,经路老看后,3人的病情大有好转。

  朱先生的女婿患有男性病,结婚几年没孩子。经检查是精子成活率低,看了多位医生都未好转。吃了路老开的一服药,症状就有所改变,连吃几服,精子成活率逐渐正常。不久,妻子怀孕生一女孩。以后,孩子有个头痛发热的,找路老一看就好。

  凡来找路志正求医者,路老总是和蔼微笑,一视同仁。新华社有位姓何的退休职工对见路老第一面印象尤深。何女士的体重在几个月内从110斤降到70斤,却查不到病因,一度怀疑自己到了癌症晚期,慕名找路老求医。一见面,路老就和蔼地冲她点点头,示意她坐下,然后诊脉看舌苔,没让病人开口说一句话,然后对她说:“你这病是由于辛劳过度,造成脾胃虚弱,肝气旺盛,别着急,我很快让你好起来。”几服药下去,何女士的体重很快就恢复到了96斤。

  学生们用“轻灵活泼”四个字形容路老开药的特点。路老开的药,药量不大,药味不杂,药性却是活泼流动的,因此不伤身又效果好。每遇到生活拮据者,老人都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有记者曾看到老人开的药单子中7服药只花了53.1元。

  90岁的老人拥有

  40岁的心脏和血管

  路老每年都做体检,体检报告令他的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各项指标都是40岁左右成年人的水平。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是"未见异常",真正是90岁的老人40岁的心脏和血管”,老人旺盛的经历和记忆力让六七十岁的弟子们自愧不如。

  昨天在人民大会堂里,老人频频从座位上轻盈地站起来,向所有为他道喜的同仁、学生们一一鞠躬回礼。无论是卫生部为他颁发“国医楷模”证书,还是中医药管理局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抑或是自己念答谢词,老人每每都是一步就跨上了讲台,步伐轻健,羡煞旁人。

  广安门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路老为人和善,没有门户之见,视名利如浮云,一心只想着给病人看病,“多看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他在答谢词中如是说。

  虽然年届90,可路老却说:“每当临诊,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疾病谱发生了诸多改变,生怕一时疏忽而生变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生命大于天!”

  昨天,路老94岁高龄的夫人张淑萍陪他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度过这个难忘的日子。路老和夫人相敬如宾70余载。2008年张淑萍92岁生日时,88岁的路志正站起来,俯下身和老伴喝交杯酒的一幕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路老是一位严父,他的两个儿子,如今一个是法国中医界的领军人物,一个是日本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他又是一位慈父,2003年,老两口登长城,长女路喜素为父母照相留影。没想到,两年后,长女因病去世。路老找出这张照片,在背后小注:“大女儿喜素陪我们去怀柔慕田峪登长城并摄影,惜未与她合影留念,甚为憾事。”这只言片语中流露出这位国医大师的儿女情长。(均据搜狐)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