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社 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抗日烽火燃神州 河大学府徙潭头
从严管理干部就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洛阳网广告
“从严管理”透出浓浓爱意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有情有义有担当·河南大学重走潭头办学路”系列报道
抗日烽火燃神州 河大学府徙潭头
本报记者 孙自豪 见习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马翠轩 时勇 文/图
  现在的河南大学正门
  河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林伯襄雕像
  编者按

  在河南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南大学联合推出“有情有义有担当·河南大学重走潭头办学路”大型系列报道,组织若干名河大师生重走当年办学路,踏访遗迹,悼念先烈,秉承精神,为随后开展支援洛阳山区的系列公益活动开篇点题。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专栏,陆续刊发这些可歌可泣的潭头故事,为您再现历史画卷。

  核心提示  

  1937年冬,日寇进逼中原,豫东、豫北先后沦陷,开封危在旦夕。为了使中原教育薪火相传,河南大学开始了漫漫迁址办学路。1939年5月至1944年5月的五年时间里,河南大学师生在洛阳潭头兴教求知。从此,河南大学与潭头这个豫西小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七朝古都开封与十三朝古都洛阳也因此一线牵!

  A 危急:敌机在校园上空轰鸣

  1月6日9时,天气晴朗。我们来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采访,所到之处都是备考学生忙碌的身影。这场景是那么自然、祥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动荡与不安。

  河南大学,原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著名教育学家林伯襄于1912年在清代贡院旧址的基础上创建的,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自学校初创,一直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经过20余年发展,至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

  然而,1937年7月7日,从卢沟桥畔传来的挟裹着硝烟的炮火声,打破了这所学府的平静。河南大学文学院1937级学生郝守勤在回忆录里写道: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成危城,众多高中毕业生纷纷绕道南返,河南大学的报考人数成倍增加。

  “我还记得当年考试的情形:河南大学新落成的大礼堂里坐满了考生,外面下着雨,房顶漏雨,考生在桌子上来回移动考卷,以避免淋湿。”郝老接着写道,下雨倒使答卷者的心情得以平静和踏实,因为这种天气下,敌机是不可能出动轰炸的。

  原来,从这年10月开始,日寇飞机就不断地轰炸开封城。1937年12月,日寇进逼中原腹地,豫东、豫北先后沦陷,开封城危在旦夕。为了使中原教育薪火相传,河南大学的搬迁成为唯一选择。

  搬迁已是必然,但搬往哪里?意见并不统一。河南大学医学院1941级学生梁祖翼先生在回忆录中说,校长刘季洪主张南迁鸡公山,然后一劳永逸地迁到四川万县。此意见却遭到新任省长程潜及地方绅士和部分教授的反对,他们认为河大属地方高校,不可能享有与中央高校相同的待遇,因此不愿让河大离开豫境,主张迁往南阳镇平。

  最后,学校被分为两部分搬迁:校部和文、理学院迁到鸡公山,农、医学院则迁往豫西南的镇平。

  B 巧合:两位洛阳籍校长的邂逅

  1939年初,日寇发动新野战役,企图占领宛东地区。新野距镇平不过百余公里,河南大学又得迁校。此时,王广庆已接替刘季洪成为河南大学新任校长,这次他将把河大引向何方?

  据文学院1939级学生姚惜鸣先生记述,新任校长王广庆先生是新安县人,因此,他主张将学校西迁豫西山区,“因为那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是‘游学’的好地方”。

  为了考察嵩县办学条件,王广庆曾亲自探访嵩县县城。1939年3月的一天,他从南阳镇平出发,来到嵩县县城。

  保存完好的城墙将嵩县县城团团围着,街巷之内,青砖瓦房,屋宇连栋。王广庆看后感慨:“想不到嵩县县城竟如此气派!果然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正在此时,有人迎面拦住了他。令人吃惊的是,此人竟是他的大学同学、潭头镇高级小学校长马振堂。

  听说河南大学准备迁到嵩县县城,马振堂立即想到了自己工作所在地潭头镇。马振堂认为,河南大学迁驻潭头有四大有利条件:第一,校舍不难解决,潭头镇上的神庙可全部让给河南大学当校舍;第二,想办中学的话,会得到热心教育的乡绅的支持;第三,这里有名扬远近的九龙温泉,离镇子不远,可供河大师生洗浴;第四,潭头四面环山,沟沟岔岔甚多,很僻静,利于隐居避敌。

  王广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当天下午,他们拜访嵩县县长和县督学,很快征得同意。次日一大早,二人就赶往潭头考察办学条件去了。

  到达潭头,只见在群山环抱之中,以潭头镇为核心的十几个村子,铺陈在一个面积不大的盆地中,伊河从街头流过,近处房舍俨然,远处疏林淡烟。小镇街旁遍植槐树,白花绽放,清香扑鼻。房舍多为青砖瓦房,石板铺路,井然有序,俨然世外桃源。

  王广庆很是满意,遂下定决心:迁校于嵩县,迁校于潭头!

  C 落定:河大学府徙潭头

  1939年5月下旬,河大师生在校长王广庆的带领下,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嵩县县城,受到当地士绅和百姓的热烈欢迎。王广庆吩咐下去,让师生在县城停留3日,然后迁往潭头镇。

  逗留嵩县县城的几天里,师生中有人提出先派几名学生到潭头考察一下。次日,这些学生就出发赶往潭头。他们发现:从县城到潭头,直线距离近40公里,需要翻山越岭,道路难行,途中还有个蛮峪岭,“上山七里下山八里,上上下下需走十五里”。而且,潭头镇是个小盆地,四周都是山,这虽然是个有利条件,日寇不容易打进来,但如果被包围,撤退也很难。于是,考察归来的学生们极力反对迁往潭头。

  河南大学经济系1936级学生汪洋先生回忆说,在嵩县县城里的同学不愿去潭头,后经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鲁荡平和文学院院长郑竹虚等出面调处,达成如下四项协议:一、由教育厅负责解决粮食问题;二、寒假学校迁洛阳大杨树;三、师生3日内前往潭头;四、不开除学生、不解聘老师。校本部及文、理、农3个学院千余名师生这才浩浩荡荡进入潭头镇。医学院留在了嵩县县城。

  到潭头后,潭头镇高级小学主动腾出校舍50余间,作为河南大学文、理、农学院的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关帝庙20余间房屋,改为河南大学校部机关办公用房。此外,潭头街、桥上村、石门、党村、古城、上神庙、大王庙、汤营、蛮营、山官庙、汤池的群众也分别腾出民房数十间,供河南大学师生员工居住、工作。

  从此,河南大学与潭头这个豫西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闻链接

  走潭头 献爱心

  “捐献废品·为了孩子”活动启动

  本报讯“捐献废品·为了孩子”活动开始了!您手边的废品也能帮山区的孩子度过寒冷的冬天!

  作为“有情有义有担当·河南大学重走潭头办学路”系列公益活动的重头戏,“捐献废品·为了孩子”活动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再生资源(洛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捐废品献爱心活动,向全社会倡导公益、绿色、环保、节约、低碳理念,为洛阳创建文明城市、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即日起,如果您有废报纸、废纸箱、废家电、废塑料、废钢铁等废品,不妨捐出来,为寒门学子献一份爱心。中国再生资源(洛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溢价收购这些废品,收购资金将全部捐给我市山区中小学校的孩子们。

  废品可由单位或社区捐献,也可个人捐献。若您手头有大量废品,可提前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18日在各城市区设点进行集中收购。

  本报新闻热线是66778866,期待您的参与。

  (孙自豪 姜春晖)

  新闻链接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