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同心同德谋发展 群策群力谱新篇
师昌绪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强化责任抓好落实 实现安全环境创优
新建洛阳桥 今日“上岗”
刘华清同志逝世
驻洛全国和省政协委员赴郑
天气
民生为本 和谐为重
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
让福民与拆迁和谐“共鸣”
贯彻落实“调整提升融合顺应”方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胡锦涛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
师昌绪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师昌绪,两院院士、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

  师昌绪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吴晶晶 邹声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他强调,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他指出,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夕照青山松不老的师昌绪

  闲不住的老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最看重的就是“国家”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

  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师昌绪等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他的导师想挽留他,他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战略科学家

  因为长期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心和思考,使师昌绪成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不断推动着我国材料科学乃至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

  1982年,师昌绪与3位科学家一起最早提出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当选为首批院士和首届副院长,并两次主持了关系工程院长远发展的学部调整调研。

  (据新华社电)

  在爱中行走的王振义

  为医:深如江海是仁爱

  一名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为病人服务。这是王振义自勉的信条。从医一个甲子,他做到了。

  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死亡率极高。因为缺乏有效疗法,在与死神角力中,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一方。正是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

  此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推广,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

  为学:重如泰山是使命

  在中外血液学科学史上,王振义的名字注定将因护卫全人类生命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流芳后世。

  “促成您有如此多的建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记者问。

  “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命。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像医生这样离生死这么近。患者的生命重于泰山。拯救一个个原本鲜活却濒临凋谢的生命是我投身研究的原动力。”王老说。

  为师:甘为人梯是奉献

  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这个在病房边一个灶间开张,超过3个人就转不了身的巴掌大地方,居然走出了3位院士!

  开创者王振义,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徒陈竺、陈赛娟夫妇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王老先后培养博士21名、硕士34名。

  (据新华社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