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家住龙门镇的张女士向本报打听有名的“平民包公”。她说,我听说关林镇上有个朱志洪,已经80多岁了,可是只要碰到追不回的欠款,找到他,他一定义务帮你到底。“我希望他能帮帮我。”
年过八旬,还在为陌生的他们奔走
昨日上午,记者和张女士来到关林镇找到朱志洪老人时,他穿着厚厚的棉衣,正捧着稀饭坐在火炉前。
“我就是朱志洪。”见到张女士,老人顾不上吃饭,认真地听她讲述。原来,1981年,张女士出于好心借给同村村民1500元,可对方至今也不肯还钱。走投无路又急需用钱的她,把朱志洪当成了自己的救星。
看着老人认真聆听的模样,我们不禁有些担心:已经82岁的他,还有精力去管这些事情吗?“哈哈,当然有精力。”老人得意地告诉我们,前段时间他还独自乘坐长途车跑到嵩县,为一个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冒着严寒、自掏路费,已经年过八旬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没有啥原因,我这人就是好管闲事。”老人爽朗地笑着。他说,为了那些遇到难处的人,他还会一直这么奔走下去。
千里济困,十年未曾谋面
在老人帮助的人群当中,重庆的陈俊文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2000年,朱志洪收到一封求助信。一个叫做陈俊文的重庆人在信中称,自己被一名巩义人骗去了8000元。收到来信后,老人马上给他打了电话。电话中,快60岁的陈俊文哭了。他家中10口人,病的病,下岗的下岗,生活艰难。80多岁的父亲得知他被骗,一气之下竟撒手人寰。放下电话,朱志洪立刻给陈俊文寄了300元钱,并安慰他:“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之后,老人多次联系巩义市公安局交涉此事。2001年,当收到“骗子”退回的钱款时,陈俊文立刻给老人打电话报喜,还给老人寄来一箱甜甜的柚子。
从那以后,逢年过节,陈俊文都要电话问候。“10来年了,我们也未曾见过,可在心里,早把对方当成朋友了。”朱志洪老人说。
面对特殊亲情,老人也会“口是心非”
朱志洪觉得自己和受助人之间很有感情。“就像是亲情。”老人这样说。
每到春节,总有陌生人来老人家中致谢,他们都受到过老人的帮助。虽然老人一遍遍地说“不用来看我”,可他悄悄告诉记者:“见到他们,我心里其实高兴着哩!”
见习记者 马菁华 通讯员 王占国 实习生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