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授牌 |
| 万吨钛板带生产线竣工投产仪式 |
| 微软洛阳技术中心落户 |
|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动员大会 |
| 省市共建洛阳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签约 |
| 创新创业奖励大会 |
| 中航锂电产业园项目开工奠基 |
| 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中心破土动工 |
|
11月29日,河南(洛阳)微软技术中心奠基。12月1日,投资7亿元的洛阳北航科技园项目签约。全年,高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工业产值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44亿元……2010年末,高新区用完美的成绩单为“十一五”收官之笔画上了圆满句号。
过去的5年,高新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凝聚创新资源,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路汗水,一路高歌,尽情挥洒“二次创业”的激情与梦想,谱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招商引资 谋篇布局
镜头回放:2009年9月28日,高新区六期开发现场,随着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一声令下,投资36亿元的中航锂电产业园项目破土动工,揭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序幕。
项目是发展经济的第一抓手。招商引资则是吸引和聚集项目的重要手段。
在“后招商时代”,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锐减、出口下滑,如何创新思路,写好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
5年里,从全员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到以商招商、驻地招商、展会招商,高新区着力探索新的招商方式,招商思路不断推陈出新。
2007年,高新区提出了四大产业的发展架构,产业链招商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
2009年,高新区又提出了产业园招商思路,筑巢引凤,借梯登高。先后筹划精密轴承产业园、钼材料产业园、节能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吸引项目进园建设。
5年来,高新区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转型的机遇,跨大洋,越五洲,内引外联,风雨兼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的项目。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吸引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台湾和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区建设。
翻开“十一五”的“成绩单”,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背后都浸满创业者艰辛的汗水:
2006年5月,荷兰疋姆泰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项目进区,高新区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外资研发中心;
2007年4月,投资1.28亿元的新晶润工程玻璃有限公司奠基,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第一条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
2008年11月,普莱柯生物科技园建成投用,创造了首个省级综合性公共研究平台、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基础实验室、国内首个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基地三项纪录;
2009年5月,双瑞风电叶片产业化基地第一片2兆瓦风电叶片样品成功下线,开创了国内大功率风电叶片面积最大、技术最新的先河;
2010年11月,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双瑞精铸钛业公司万吨钛板带生产线竣工投产,形成了我国首条完整钛产业链。
高新区就是用这样一个个招商引资的大手笔,为园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忠道说:“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招商引资,就是通过对招引来的工业项目进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把产业结构调软、调高,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产业特色。”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高新区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花”,园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硅电子材料、钛(钨钼)新材料、精密轴承、先进装备制造业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和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两个新兴产业相互辉映的“4+2”产业格局。
如今,高新区新兴产业乘势而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齐头并进、不断壮大,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挺立潮头 引领创新
镜头回放:2010年8月23日,高新区在新区歌剧院隆重召开建设国家创新性科技园区动员大会,吹响了创新发展的“集结号”,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亲临现场加油助威。
自主创新需要知识经济的支撑。5年来,高新区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关注和参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多家企业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园区专利申请量连年翻番。靠着知识产权的专有效益,高新区夺得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先后成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国家知识产权兴贸试点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5年来,高新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计划项目,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补助资金项目,搭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整合当地、国内乃至国际的科技资源向园区聚集,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在高新区的扶持下,在洛的11家原部属驻洛科研院所,在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或产业化基地,园区拥有注册企业1127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9家,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创新型企业7家,河南省百户高成长性企业和重点转型升级企业各6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的数量达到73家。
“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科技项目1342个,承担各级财政资助项目292个,承担河南省“十一五”重大专项8项。
5年里,高新区的“洛阳制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精密轴承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
洛阳梓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取的纯天然牡丹花植物染料用于北京奥运会旗手服装染色;
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钢化玻璃应用于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工程;
洛阳金诺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创“一炉五芯”多晶硅硅芯炉;
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国首创鸡新支流三联灭活疫苗、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成为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旗舰”企业。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低端产品到特色产业、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高新区发展的铿锵脚步,让它成为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汇集的智力密集区,成为引领创新的“弄潮儿”。
一个个创新成果的累积,提升了高新区整体创新水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贺敏说:“2006年以来,高新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兴贸试点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试点基地……”一个个 “国字号”平台凝聚了“十一五”的辉煌成果,成为高新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
2009年11月28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洛阳高新区开始发挥后发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向创新型科技园区迈进。
优化环境 服务为本
镜头回放:2009年4月23日,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王忠道来到北玻、卡博陶粒等企业调查研究,提振士气,帮助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管委会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也纷纷深入企业,开展企业服务年,解决企业困难,帮助企业走出危机。
在发展科技产业的同时,高新区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优化区域环境、吸引投资的抓手,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在这片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新区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开发建设。5年间,共投入9.9亿元,开发土地4500亩,五期、六期开发建设顺利完成。先后建成道路15条,通车里程13.8公里,形成了“三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瀛洲桥、凌波桥先后建成通车,区内已有3座大桥横跨洛河两岸,极大地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面貌。穿城而过的西南环城高速公路,与少洛、连霍、太澳高速相衔接,融入全国交通大网络,为高新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投资3亿多元进行城中村改造,先后建成徐家营、苗湾、滹沱等3个安置小区,安置人口7650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智说:“2010年,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滹沱社区全面竣工;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的徐家营社区846户村民回迁新居,是全市第一个整村改造、统一安置、平稳回迁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城中村改造有效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使高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跑全市。
与此同时,高新区贯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建成区的精细化管理。全区有12家企业和单位被命名为“花园式工厂”和“庭园式单位”,3个住宅小区被市政府命名为“绿色社区”,38家企业、单位达到“创园”标准。目前区内绿地总面积32.7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4.36%、45%和12平方米,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短短5年,持续不断的开发建设让高新区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个崭新、现代、时尚、大气的高科技新城区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抓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高新区注重营造服务软环境。200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发展的若干规定》、《创新创业孵化优惠政策》等,并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局,为投资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
为贯彻以诚待商的理念,高新区相继推行了首问负责制、虚拟合作伙伴制、项目联席办公制、领导联系企业制、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制等一系列安商、富商政策。
2007年,高新区行政服务大厅投用,工商、税务、土地、城建等部门“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构建了又一条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
回眸“十一五”,从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从特色产业的集聚,到园区经济的跨越发展;从创新环境的日渐优化,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新区的每一步跨越都让人振奋、鼓舞,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特约记者 王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