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李凤英家到河南省第四监狱的路,她走了17年。17年前,她亲自把一个杀人犯送进监狱;17年间,她一年两次往返于监狱与家之间。天冷了,她惦记着那个叫李百泉的犯人,他穿得暖不暖;该过年了,她担心着没有人来看望百泉,他会不会觉得孤单……
昨日是“小年”,79岁的李凤英又来到监狱,45岁的李百泉紧紧攥着这位老社区主任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孩子,自首才有出路”
家住西工区春都路的李百泉自幼丧父,母亲是哑巴,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庭条件不好。在当时的春都路街道办主任李凤英帮助下,李百泉结了婚,并开了一家卤肉店,一年后,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喜与希望。
1994年,因一次意气之争,李百泉失手杀人。慌乱之下,李百泉撇下老母、妻子和不足一岁的儿子,潜逃在外。
闻知此讯,李凤英整宿都睡不着觉。深知法律威严的她又走进了这个家庭。看到陷入困顿的这个家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李凤英流着泪买来了排骨、挂面,每隔几天就来看望。终于,在一天晚上,她见到了已潜逃半年,偷偷回家的李百泉。
“孩子,自首是你唯一的出路,凤英姨跟你一起去公安局。”李凤英劝说着,最后,李百泉含着泪点了点头。
第二天,李凤英与李百泉一起来到了当时的郊区公安局。在先后三次开庭审理中,李凤英每次都为李百泉出庭作证是投案自首。后来,法庭判李百泉死缓,他被送进了省第四监狱。
“人是我送去的,我就得管”
在监狱服刑的李百泉成了李凤英心里的牵挂。
“人是我送去的,我就得管。”面对李百泉的家人,李凤英拍着胸脯说下了这句话。于是,每年的母亲节和农历腊月二十三,李凤英都会来到监狱看李百泉。
由于李百泉在监狱里表现较好,后来由死缓改为无期徒刑。可是想到自己要在铁窗中度过余生,李百泉的情绪出现了波动。这时,李凤英给他带来了妻子和儿子的照片。李百泉平静下来,决心好好接受改造。
2009年,李百泉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却交不起学费,于是李凤英开始帮着张罗学费,还给李百泉捎去孩子的近照,李百泉摩挲着照片,泪如雨下。
“我永远是你的凤英姨”
昨日,我们和李凤英一起走进省第四监狱生活区院内。
而对于来了数十次的李凤英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她能叫出几乎所有狱警的名字,而不少犯人见到她都会叫她“妈妈”或“阿姨”。
在监舍楼里,李百泉已经等候多时。看到步履蹒跚的李凤英,李百泉马上上前小心搀扶(如上图)。他含着眼泪说:“凤英姨,以后你走不动了,我就是你的腿,你去哪儿我背你到哪儿。”
来到李百泉住的第十监区,李凤英和往常一样,摸摸他铺的褥子厚不厚,盖的被子暖不暖和。然后掏出三盒治疗失眠的药和100元钱交给旁边的监狱管教。
李凤英现在和患有智障的、50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只有微薄的退休金,但她每次都会给李百泉100元钱。
李百泉拿出自己在监狱里拿到的初中毕业证、技术证书、减刑证……李百泉说,自己已先后获得三次减刑,如果能抓住今年最后一次减刑机会,就可以在2012年下半年提前出狱,见到家人了。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永远是你的凤英姨。”李凤英说,她现在就等李百泉刑满释放后为他找份工作,帮助他重新走向社会。
记者手记
人生能有多少个17年?
17年来,李凤英不间断看望非亲非故的服刑人员李百泉。如今,李百泉已由一名青年变成中年人,李凤英也成了古稀老人,可这种坚守从未间断。年年的母亲节、农历“小年”,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省第四监狱。这条路,她不知走了多少遍,这道门,她不知过了多少次。在她的心中,李百泉不是亲儿却胜似亲儿;在她的照顾与期盼中,李百泉从一个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先后三次减刑。
看着两鬓斑白的李凤英和泪流满面的李百泉,我深深感叹,还有什么比这份人间真情更纯粹?它甚至能融化那冰冷的铁窗,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注入最深的温暖。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情,叫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