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5月12日,“冠军搓澡工”邹春兰到洗衣店学习洗衣技术。(资料照片) |
|
核心提示
与个别世界冠军退役后或嫁入豪门、或转入“星途”不同,我国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遵循“再就业四种模式”:留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继续发挥余热;事业单位之间的调动;去高校继续深造;自主择业。但是,年龄大、没文化、就业难、伤病缠身、缺少社会关爱是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的普遍遭遇。
近日,浙江省体育局机关报《体坛报》上的一则退役运动员集体求职信息,引起广泛关注。
集体登报求职的15名退役运动员中包括了游泳世界冠军杨雨等一批著名运动员,他们都刚刚通过了培训,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希望在学校找到一份工作。
奖牌再多,不如一纸文凭
2006年,曾经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因没有文化,缺乏一技之长沦落为搓澡工,引起轰动。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光环褪去,退役之日就是艰难生活的开始。冠军运动员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退役运动员呢。
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推行“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里,中国运动员往往是在少体校、青年队、省体工队的集中训练制下发展,由于无法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多数运动员除了自己的专项特长以外,缺乏其他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退役后的出路。
2006年亚锦赛冠军、浙江籍帆船运动员闻一梅在2010年3月退役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杭州市水上中心工作。回想当时找工作的艰辛,闻一梅说:“现在大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我们除了职业上有一技之长之外,和他们相比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得到这份工作太不容易了。”
就业技能培训 让退役运动员迎来“柳暗花明”
周润芝退役前是浙江女排的队员,退役后到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这次也在集体求职的15名退役运动员之中。
“技能培训当然重要了,我喜欢当老师,而在杭州想要当老师,就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参加教师资格培训,也让我们多了一条路可以走,”周润芝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在市体校任排球教练,“即使不当排球教练,有了教师资格证,还是会有学校可以选择的。”
浙江籍退役排球运动员沈征宇现在成为周润芝的同事,尽管还只是助教,但是乐观的他表示“有希望就要好好去努力”,“以前针对我们退役运动员的培训,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么是本专业的深造,要么就是文化理论课的再学习,有了教师资格证以后,就业面就广了很多,可以去学校当老师了”。
周润芝和沈征宇的一番话,正是当下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写照——同质化竞争,一窝蜂扎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优势。
金字塔体制下的死穴
据浙江省体育局人事处处长童志金介绍,目前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个就是留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比如大家熟悉的占旭刚、孟关良退役后分别做了重竞技和水上项目的老师,继续为我国重竞技和水上项目培养人才。
第二种出路就是事业单位之间的调动,这种情况在前些年比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接收能力已接近饱和。
去高校继续深造是很多退役运动员选择的另外一种方式,邓亚萍就是这种方式的杰出代表,从运动赛场到象牙塔,有些运动员一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占比例最大的还是自主择业的方式,国家会按照参加工作的年龄、运动成绩等进行经济赔偿,以资助运动员退役之后再就业或创业。
尽管上述几种方式都不乏成功的正面典型,但年龄大、没文化、就业难、伤病缠身、缺少社会关爱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尤其是运动生涯中未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的现状。
童志金说,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专业化训练体制和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有直接关系,竞技体育是一个金字塔,最后能站在塔尖上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大部分人在搭建塔基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