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F1版:封面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天气
1月我市 CPI同比上涨4.5%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力争达70%左右
筑五条快速通道 建半小时经济圈
河南古代壁画馆今年10月开馆
火树银花庆元宵击鼓踏歌皆春声
在剑尖斧头上演绎民俗魅力
广汽本田召回飞度锋范15万多辆
家乐福、沃尔玛赔偿承诺涉嫌低于法律规定
把两大规律当“准绳”
市委常委会研究
“一中心五组团”快速通道规划建设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深藏于洛宁小山村崇阳的百年杂耍绝技——
在剑尖斧头上演绎民俗魅力
  垛子表演现场。
  三人垛子“白蛇传”。
  双人垛子“状元娶亲”。
  天气很冷,但演员们还是很高兴的。
  核心提示

  一名七八岁的孩童,头戴华冠,身着盛装,单腿立于剑尖、斧头之上,高悬在离地三四米的空中,还能左右摇摆,周身转动……如此惊险刺激的画面,并不是现代的杂技表演,而是洛阳当地一项在民间隐匿已久的百年绝技。这项名为“垛子”的民间杂耍绝技,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垛子的奥秘。

  1 发现

  深山里捞出“金宝贝”

  2007年4月,洛宁县下峪镇的工作人员下到各村庄,进行文化普查。下峪镇地处深山,虽然群众居住分散,山岭险峻交通不便,但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娱生活相当丰富。逢年过节,十余个村庄都有划旱船、扭秧歌、敲大鼓等精彩的文艺演出。

  一天,工作人员来到离镇上数公里的崇阳村,无意中听到村里老人提起:“村里有个绝活,好多年没见演过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知道?”

  这项被村里人称做“垛子”的绝活,实际上在崇阳村志的记载中,能追溯到明末的天启年前(公元1621年至1627年)。村志里这样描述:“在300多年前永宁县(洛宁县旧称)一次盛大的迎春社火活动中,崇阳村共派出了19台垛子,真是‘奇巧壮丽、竞相斗舞、热闹非凡、招惹路人’。”

  得知这个消息,工作人员无不欣喜若狂。几番打听,工作人员在村里找到一位名叫苗永民的老艺人,他熟谙这项古老的民间绝技,还掌握着制作垛子表演所需道具和服装的技艺。

  2 抢救

    古老珍稀的杂耍绝技起死回生

  进行文化普查的镇工作人员了解到,垛子已多年没有演出,如果再不加以抢救,这项珍稀的民间杂耍绝技将后继无人。随即,系统的调查、保护工作在当地展开。

  据崇阳村的百姓介绍,垛子其实是人们受高跷表演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蜡烛灯台造型的启发产生。过去,表演形式别具一格的垛子,和高跷等民俗节目一样,多在庙会、元宵节等节会上演出,供人们观赏、娱乐。

  工作人员查到,据当地文献记载,垛子始于明代晚期,盛于清末,在洛宁县兴华、下峪等乡镇的山区都有人表演。民国后,这项绝技只在下峪镇的崇阳村保留下来。

  由于垛子属于大型集体表演项目,演出时动辄需要近百名演员,编排、制作非常麻烦,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最近几十年,从未有人进行过大规模的演出,就是小型的垛子表演,也时断时续。如今,崇阳村已很少有人见过垛子表演,更别说知晓垛子的制作、编排了。

  为让先人创造的这项民间绝技得以传承,在当地政府资助下,崇阳村的老艺人将垛子的演变、制作工艺、表演方式、种类和动作原理等相关资料分门别类,制成了光盘,并成立垛子表演队,组织村民日夜排练。

  古老珍稀的杂耍绝技,终于起死回生!

  3 绝技

  神秘惊险刺激,观者无不惊叹

  15日,在下峪镇的元宵节踩街活动中,崇阳村的垛子表演队,在十几个节目中率先亮相,拔得头筹。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冒雪赶来,将镇上的几条主街道围得水泄不通。能近距离感受这项民间杂耍绝技的惊险刺激,观者无不惊叹。

  在漫天雪花里,只见招旗队开道缓缓走近,后面跟着两张圆桌般的大鼓。擂得震天响的大鼓后,是铿锵的铜锣队。经过这一番渲染,现场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路旁的群众个个伸长了脖子、踮脚眺望。

  “来了,快看!”眼尖的观众喊了一声。果然,表演队伍中突然出现一个身高约有3米的“大高个”,仔细再瞧,原来是上下两人摞起来的。让人感到惊诧的是,底下这位身穿古代官服的人肩扛一根铁棍,头顶上作新娘打扮的人竟单腿站在铁棍之上!懂行的乡亲说,这讲的是一个“状元娶亲”的老故事。伴着“状元”的行进步伐,立在空中的“新娘”还挥舞着双臂,表情怡然自得。

  更惊险的还在后头。一个由8名壮汉抬着的大方桌上,叠罗汉般站立着三个人。这讲的是“白蛇传”的故事,站在桌上的“许仙”,右手托着一个宝塔,“小青姑娘”一柄长剑与塔尖相交,悬空立于一旁,一袭白衣、手拿纸扇的“白娘子”则单腿站在剑尖上,安如泰山。

  接着出场的造型里,有人踩在一把斧头上,有人单腿立于石磨边缘,个个从容不迫、鱼贯缓行。不知其中玄机的观众除了暗暗为表演者捏一把汗,心里还不时发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4 探秘

  繁复巧妙的设计,融入无限智慧

  表演结束,我们跟着垛子表演队的负责人苗永民来到演员们卸装休息的地方,一探究竟。

  苗永民介绍说,垛子表演分为高桩和低桩,在排练时间充裕、排练费用有保障的情况下,十几台高、低桩常常齐齐出动,场面宏大,精彩迭出。

  上下两人表演的叫低桩,高桩则为垛子的精髓所在。根据方桌上演员数量的多少,高桩分双人垛子、三人垛子、多人垛子等。垛子的演出内容几乎都来自戏剧故事、民间传说,演员浓妆艳抹,高空表演,场面惊险刺激。

  “垛子的玄妙之处,全在观众见不到的一个铁架子上。”苗永民说道。

  大方桌被称为垛子的底座,别以为看着笨重,其实内藏玄机。撤去上面的道具,方桌中央露出一个小孔,竖穿着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钢筋,表演者称其为“铁拐”。

  表演时“铁拐”被演员裹在了戏服里,不让观众看出破绽。像我们之前看到的“白蛇传”造型,“铁拐”紧贴着最下方的“许仙”的身躯通过,再拐个弯从其右手处出来。“铁拐”上端还接着一个“T”型的铁腰卡,上面的演员看似踩在兵器上,其实被铁腰卡固定住了。然后再用白布、棉絮将演员从脚到腰和“铁拐”、铁腰卡紧紧捆在一起,外面再罩上宽大漂亮的戏服,观众丝毫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踩垛子的演员,一般选择的是七八岁的小孩,小孩身小体轻,立于三四米高的垛子上不易摔下,而且还减轻了抬垛队伍的压力。

  当地有首民谣里说:“崇阳不是城,远近挺有名。锣鼓喧天闹元宵,垛子杂耍闹花灯。”2009年,洛宁县“下峪垛子”被列入第二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亲们都希望,这个原本濒临消失的古老民间绝技,能在更多人面前展示恢弘气势和永恒的民俗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