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洪昌
团结奋进
我们顺利实现了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科学应对,奋力攻坚,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1.2亿元,同比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8.8亿元,增长22.2%、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548.8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10.5亿美元,增长6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0.4和18.2个百分点,提前三个月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9元和5680元,高于全省1709元和157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96.1亿元和1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376.3亿元和246.8亿元,增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一年来,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项目为抓手,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运行协调更加有效。相继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大行动计划以及工业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三个百日行动计划,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2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和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实现利润189.4亿元,增长39.6%、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91个,完成投资844.3亿元。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化、硅光电、新材料等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27%。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实施千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29个,完成投资118亿元。全年接待游客60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亿元。房地产完成投资179.9亿元,增长30.4%。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力推进。17个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增长40.7%;实现税收102亿元,同比增长22.2%。
我们在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47.2亿斤,连续7年实现丰收。牡丹、蔬菜、烟叶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产业化经营占农户总收入的52%。农民务工收入占现金收入的40%。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9座。建成通组通户道路3010公里。植树造林44.5万亩,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
我们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实施重大项目227个,完成投资205.7亿元。洛河以北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96.5亿元,拆迁178.2万平方米,开工447.8万平方米,竣工296.9万平方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郑卢高速、连霍高速洛阳段,洛栾高速,洛偃、洛吉、洛宜快速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县城、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县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43亿元,拆迁210万平方米,开工430万平方米,竣工210万平方米。
我们在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内生动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开放水平。企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其他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超额完成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市外境内资金330.7亿元,分别增长31.6%和3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分别增长22%和26%。
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省定、市定实事圆满完成。66件省定实事、50件市定实事全部完成。全年各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达15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7%。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新开发公益岗位1200个,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新区洛一高和龙康小区、滨河小区中学竣工投用。新区二外、龙泰中学、市第一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我们在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地方性法规2部、政府规章4件,集中清理规范性文件526件。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扎实推进,第七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平安建设成绩突出。技防全覆盖工程全部完成,打黑除恶扫痞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便民服务方式,110城市应急平台初步建立。我市再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
五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1000亿元迈上2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4.6%,不仅高于“十五”期间1.1个百分点,而且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和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17486元增加到3500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1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五年项目攻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
五年结构调整,产业优势日益凸显。优势工业实现了由基础原材料行业向五大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战略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了提质升级,文化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省金融副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信息产业异军突起。
五年拓展提升,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52亿元,市区规划面积由“十五”末的544平方公里扩大到6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21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平方公里。
五年强力突破,发展活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企战略重组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县域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五年倾力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到525亿元。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发展的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突出重点抓特色,三是统筹兼顾促协调,四是改革创新破难题,五是千方百计惠民生,六是精诚团结重实干。
继往开来
“十二五”我们肩负着福民强市的发展重任
“十二五”时期是洛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关键期,更是洛阳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集中各方智慧,科学谋划、确定了“十二五”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总体定位、基本路径和基本保障,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战略部署顺应发展潮流,切合洛阳实际,符合人民意愿,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紧围绕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布局,依托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四条基本路径,强化福民强市考评机制的基本保障,推动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洛阳示范板块;依托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靠全面创新、产业升级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建成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依托十三朝古都、河洛文化源头的优势,靠河洛文化传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
总量再翻一番。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到2015年,达到465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洛阳”,使洛阳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明显提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4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优质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左右,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五大产业基地,从“洛阳制造”走向“洛阳创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省域金融副中心、中西部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城乡更趋协调。“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城镇化总体布局基本成型,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在空间上“再造一个新洛阳”。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洛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成为宜游、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和生态休闲名城。
活力更加充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有效破解;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实现高质量翻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全民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民营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力军;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民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明显改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和谐程度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开拓进取
2011年我们要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目标,突出“一抓三创”工作重点,坚决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六场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示范、做标兵、上水平。
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省定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六个“更加突出”。一是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高。二是更加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抓手,创新思路引项目、着眼长远谋项目、坚定不移上项目,做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三是更加突出扩大投资这个关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加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更加突出改革改制这个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五是更加突出民生这个根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六是更加突出发展环境这个保障,下大力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企业满意、让投资者满意、让群众满意。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坚持一手抓总量扩张和速度提升,一手抓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攻坚战为载体,以十大工业结构调整重大示范项目为龙头,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535个、完成投资73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86个、完成投资397亿元,竣工项目351个、完成投资349亿元。一是在经济运行协调上下工夫。完善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完善电煤等要素保障机制。抓好已竣工项目的达产达效,尽快形成生产效益。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二是在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上下工夫。三是在壮大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上下工夫。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四是在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上下工夫。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计划完成投资6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40亿元;实现企业总收入3100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新入驻企业400家。年底前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五是在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上下工夫。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实施好创新主体培育等工程和3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的“863”软件孵化器,新建企业研发中心20家。力争建成1至2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新建一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家创新型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0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专利申请突破3000件。六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工夫。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重点抓好24个节能减排项目。
(二)旅游带动,集约发展,迅速增加服务业总量。坚持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以十大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为带动,不断拓展新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36个,总投资368.6亿元,完成投资141.1亿元。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科学编制《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规划纲要》,积极申报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办好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小浪底观瀑节和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继续推进机场建设,力争全年机场客运达到40万人次、国际口岸地位得到巩固;加强区域旅游联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和伏牛山旅游产业带。全年接待游客663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5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8亿元。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中移动客服中心等信息服务业项目、厦门合一集团中部市场集群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研发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抓好高新区专利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大型服务企业在洛设立总部、营运管理中心、分支机构。重点抓好正大城市广场等26个大型商业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四是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综合运用外商独资、合资、合作或BT、BOT、信托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房地产开发经营。
(三)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十大基础设施重大示范项目为龙头,打好城市提升攻坚战,努力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洛阳。一是以战略眼光规划好城市。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争取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获批。二是以精品理念建设好城市。新区开发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99个,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82.5亿元。洛河以北城区要启动快速路、环城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改造道路及背街小巷42条。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全年完成投资170亿元,确保完成拆迁400万平方米。交通方面重点抓好27个总投资346.5亿元的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27.6亿元。三是以特色理念塑造好城市。要做好“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生态宜居”这几篇文章。四是以现代理念管理好城市。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构建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实施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行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确保达到创建标准。
同时,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抓好偃师、栾川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形成沿陇海、洛湛铁路干线集中布局的城市密集区,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加快发展。县城建设及改造完成投资96亿元,开工500万平方米。
(四)调整结构,强化基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升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确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40亿斤以上。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三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四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工新型社区80个,建成50个。解决饮水安全20万人。搬迁扶贫2250户1万人,整村推进50个村。
(五)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打好机制转型攻坚战,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不断扩大国企改革改制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确保年底前大头落地。三是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六)扩大规模,拓宽领域,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依托17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吸引沿海地区产业链、产品链的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在洛布点发展。组织好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厦交会、广交会等,力争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全面实施科技兴贸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争取上半年洛阳出口加工区获得国家批准。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市领导重点联系民营企业等制度。用好3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产品给予支持。活跃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选择100家骨干民营企业予以重点倾斜支持,促其做大做强。
(七)着力民心,破解难题,全面提升福民惠民水平。坚持福民优先原则,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全力办好福民实事。市级财政计划用于民生的支出111.7亿元。二是引导支持全民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再就业4万人,引导3万人自主创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未参保、漏保城镇职工参保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廉租房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5万平方米,分别竣工25万和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制订县域中小学发展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新区二外秋季建成投用、龙泰中学完成建设任务的70%,启动龙祥中学建设。改扩建城市中小学16所。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支持驻洛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八)完善机制,夯实基础,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狠抓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打好环境创优攻坚战。一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环境创优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等长效机制,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环境创优活动,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教育,着力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九)提升效能,优化环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打好效能提升攻坚战,努力创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增强为民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增强法治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增强廉政意识,打造廉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