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推进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指导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促发展。
坚持结构优化促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促发展。
坚持改善民生促发展。
战略导向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强扩大内需的战略性引领。
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
强化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
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
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省委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战略构想,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谋划洛阳发展。在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做大、做强、做优自身,进而呼应周边,联动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板块。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河洛文化传承两大品牌。
遵循在中原经济区中“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个品牌”的发展思路,明确洛阳的城市定位,即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和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总体布局
围绕洛阳城市定位,将“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作为洛阳“十二五”发展的总体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市)区统筹发展、集聚发展。
基本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基本路径是坚持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
发展目标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福民强市,具体内容是“两个高于、两个确保”。
具体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板块,共计33项指标。
战略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优化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中心城市和周边五县(市)区雄厚的产业基础,注重发挥南部四县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按照“四路并进”的思路,形成五大战略支柱产业和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格局,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福民强市做坚强支撑。
大力发展战略支柱产业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建设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强的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培育30个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玻璃、水泥、日用陶瓷等建材行业和摩托车行业,要继续保持原有竞争力,大力发展以满足民生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集群效应,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加工基地。
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大县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重大项目
2 加快服务业发展
核心提示
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旅游业发展,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
做大做强旅游业
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突出旅游与民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领军产业、带动产业。“十二五”末,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9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改造提升商务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丰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贸业,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着力培育社区服务业。
协调统筹城乡服务业发展
坚持城乡服务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方针,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突出产业融合发展和城市带动发展,旧城区和新城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体系。
加强服务业软环境建设
政府部门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市场环境建设,创造平等公正的法制环境,创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尽快落实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建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重点扶持开发景区和重大项目
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核心提示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农业布局;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稳定粮食生产,着力发展以牡丹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产业、蔬菜基地等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十二五”末,力争我市涉农龙头企业有10家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标准;强化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洛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4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核心提示
根据“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布局,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和“城乡协调,双轮驱动”的原则,以新区建设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特色城镇体系。推进“三化”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共赢,全面提升我市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十二五”末,城镇人口达到370万,城镇化率达到52%。
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发展以新区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支持县城发展,重视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科学确立城镇功能与产业布局。
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镇化有序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协调统一。
5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核心提示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以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强化教育基础,建设人才高地,走“创新活市”道路,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作用良好、企业主体地位突出、科技中介体系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密切联系的自主创新体系;利用全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由科研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公共创新平台组成的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工作环境。“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从现有的76万名增加到95万名。
强化教育,奠定创新人才基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核心提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的行政责任主体,营造宽严有序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影视动漫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业和会展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和弘扬洛阳精神,持续提高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围绕交通基础设施、水电气热管网、市政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合理布局,加强投入,完善功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争取开通多条国际(地区)航线,每年旅客吞吐量为100万人次,年货邮行吞吐量为1万吨;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水电气热管网、市政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投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8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核心提示
认真贯彻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积极利用倒逼机制,着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实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决淘汰电力、水泥、煤炭、钢铁、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十二五”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1%,达到1.016吨标准煤。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末,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25%,达到39.9立方米。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重点建设10个循环型园区、30个循环型企业,推动洛阳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
“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
9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核心提示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更多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深化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十二五”末,力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超过3000家;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指导线,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预测居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建立保持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务员业绩考核制度,试行公务员分类管理,规范公务员管理模式;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开放
扩大对外贸易,扩大合作范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全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守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10 积极改善民生
核心提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必须更加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创造平等机会和环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公共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推进集体合同制度,重点推进劳动报酬的集体协商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十二五”末,全市万人拥有床位数45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0名;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十二五”末,实现城市社区和80%以上的行政村拥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大力支持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的发展。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灾民救助和恢复重建能力;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监测,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保障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价格监督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建设水平,完善村(居)民自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继续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二五”末,全市人口达到710万,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严惩各种腐败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高机关绩效,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提供保障。
2006~2010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比“十五”末翻一番的目标。
工业经济实现倍增式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44亿元,比2005年的566亿元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14亿元,比2005年的360亿元增长了1.82倍。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98家。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产量连续5年维持在230万吨左右。
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7.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
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供气、供电及供热管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村村整治、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
城镇化加速推进 市区沿洛河两岸对称发展,新区开发建设和洛北旧城区升级改造同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建设目标正逐步实现。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数量实现新突破,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各类研发机构16家,位居河南省前列。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用事业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为72.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48.9亿美元;5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5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8.7亿美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6年至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均超过310天。
民生改善取得较快进展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3.3万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9元和5680元,分别是2005年的1.81倍和1.96倍。
洛阳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1 建立健全规划 实施保障机制
核心提示
本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涉及九县(市)六区的全部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城乡社区,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完成,各级政府和各主管部门要制定好本区域、本领域的发展规划,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规划顺利实现。
建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配合。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及措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各项政策措施的保障和支持,对于国家已颁布实施的政策措施要坚决贯彻执行,用足用好;认真梳理地方管辖权限内的政策法规,尽力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有效打击不正当竞争,营造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