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信重工总承包林州日产 4500吨水泥生产线工程
去年我市完成生产总值2321亿
我市首家民营企业 成功上市
伊滨区福民工程 安置小区加紧建设
责任面前无困难
陈润儿: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
王城公园下旬首批牡丹绽放
距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陈润儿: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
  编者按

  2011年《半月谈》第4期刊登《陈润儿: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一文,报道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带领长沙市委一班人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所主导的改革极富成果与个性。本报今日刊发此文,敬请关注。

  他并不时常把改革挂在嘴边,但低调笃行的改革一项接一项;他推动的多项改革,并非上级试点,却富有成效,频频被全国推广;他实施的改革,能攻坚敢碰难,但少有社会争议;他抓改革绝不虎头蛇尾,而是一抓到底,并且尽量延伸到制度层面……

  2006年11月,从乡镇干起的陈润儿接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近代史上富于变革、英才辈出的长沙,确定“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城市精神。近5年来,他带领长沙市委一班人秉承这种精神,坚决执行中央、湖南省委的改革要求,所主导的改革极富成果与个性。“地方改革长沙版”对地方执政者如何自觉发动改革、务实操作改革、成功推行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案例。

  吏治、发展、民生:三大改革板块支撑长沙发展

  2010年最后一个季度,被外界称为“党务三公开”的系列创新举措,使改革气氛弥漫了整个长沙城。

  ——公开对话。陈润儿三次登台,在摄像机前与农民工、国企改制工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对话,然后由长沙电视台播出。节目收视率一度居竞争激烈的湖南电视栏目前列,观众平均忠实度更是排名第一。

  ——公开述廉。改革以前小范围述廉、附带述廉等不足,市委、县委两级主要负责人在市委扩大会议上登台述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以及新闻媒体等监督。

  ——公开选拔。五轮淘汰比试,多次电视直播,党管干部与公众参与评价相结合,首次公选出了五名市管正职干部。

  党务公开的改革动作之密集,力度之迅猛,在国内罕见。这是长沙改革“吏治板块”中的最新事物。

  2007年年初,长沙市委组织部在一间简陋办公室的门上,贴上了“市绩效考核办公室”的纸条。发轫于此,全称为“长沙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这场改革,是陈润儿上任后推动的第一项改革,对政绩评定关键环节所遇难点发起全面挑战。

  历史上第一次,全市800多名副处级以上官员全部被评出个人“政绩”得分,并分类大排队分出一二三四等。近3年来,确定基本称职、不称职者38名,诫勉谈话65人次,免职撤职12人——其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党纪、政纪、法纪等“硬伤”,使得许多官员震惊,压力前所未有。

  “治庸”同时铁腕“倡廉”。2009年上半年,长沙市创造性执行党风廉政制度,针对101个市直单位两年以来在干部任免、资产管理、津补贴发放等八个方面的情况,强力落实整改。如违规领取的津补贴——各单位领导成员已经装到口袋里的钱,必须掏出来退还;违规配置的车辆,已经坐上了的,要交出来……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复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探索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长沙也由此启动了改革系列中的“发展板块”。3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樊篱,把湘江西岸的大河西作为“两型”实验舞台。环评通过环境保护部评审获国内首个“两型通行证”,“六纵八横”路网形成。长沙扭转了自古以来市区东重西轻的格局,获得了极大发展空间。

  长沙改革第三大板块当数民生。2007年10月,长沙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成立住房保障工作局。在住房保障这一政策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领域,长沙敢于承受改革压力,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对经适房改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三聚氰胺事件”后,长沙在全国城市中第一个提出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口号,率先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了全国第一支隶属公安机关的食品安全执法大队。

  2009年暑假开始,由长沙市政府埋单,游泳馆免费供长沙市中小学生游泳。城区九大公园、景区一律免费开放,一年来参观市民、游客接近免费前每年入园人数的5倍。一系列“免费”民生措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见。

  地方改革长沙版:让人好奇的为什么

  长沙的改革极富地方特色,令许多前来借鉴的外界关注者十分好奇。

  为什么长沙能够自发涌现这么多项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成本、风险加大。像长沙这样在吏治、发展、民生等诸多领域实施改革,而且多项是在全市整体铺开,在国内并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两型社会”探索等部分是属于国家、省里托付的担子,长沙多项改革,如政绩考评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并非上级布置的试点任务。

  为什么长沙改革鲜少引起社会争议?

  近年,国内一些地方推行改革,在不乏成功案例的同时,有的也引起很多争议。既然要改革,当然要勇于面对社会争议,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取得社会理解、支持,无疑是明智之举。

  2010年年底,长沙市委推出公开对话,开始也有一些人怀疑是“作秀”。电视摄像机前,当主持人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时,陈润儿坦诚地表明:我们不是“作秀”,如果使对话常态化,真正达到我们的初衷,形成解决群众诉求的力量,到时人们自然就不会说是“作秀”了,而是看作“作为”。正如他所言,随着公开对话的连续进行,随着不断从制度层面研究如何面向全市解决困难群体的难题,市委、市政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作秀”的怀疑渐渐消失于肯定评价的舆论之中。

  为什么长沙的改革少有虎头蛇尾?

  陈润儿带领长沙市委一班人,要么不推出改革,一经推出则基本上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政绩评价改革酝酿之初,党政机关内部就有3种不看好的反对意见:“不好搞”、“搞不好”、“不搞好”。陈润儿与市委一班人统一意见后,至今已坚持开展4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体系。

  军转干部安置是大事,也是难事。2009年开始,长沙以公开透明为改革导向,首次对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转干部,实行考试加考核的办法进行安置,至今已坚持两年。国防科技大学等很多军转单位负责人对长沙市表示,困难减少了,满意度提高了。

  长沙改革启示录:既要执政担当,又要操作能力

  不求轰动求实效,改革必须上符中央要求、下合百姓意愿。长沙多项吏治改革并非中央、省所定的试点,却紧扣上级的原则与精神。“中央有要求,百姓有呼声,事业有需要”,陈润儿在推行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会提到这句话,这正是他发动改革的主要标准。改革动机并非追求轰动,而是吃透了中央精神,摸透了民情,从长沙现实出发,从而使改革最大限度地具备了“合法性”,合乎了民意,这被认为是长沙改革争议少、多项得到上级肯定的主要原因。

  改革就要敢于攻坚克难,破除既得利益。2009年年初,被列为湖南预防腐败试点城市的长沙市问计于民,发现一些机关存在滥发津补贴、违规配车等问题。机关内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有人认为积重难返,“众怒难犯”。市委连续召开常委会和民主生活会,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决心。

  长沙改革的一个导向,并非与民争利,而是官员自我削权。吏治素来是改革的“深水区”。在一些地方,地方党委、政府宁愿在经济发展、民生福利等领域倾注精力开展改革,在吏治改革上却尽量绕着弯走。长沙的实践表明,在一个行政主导型的社会,只有敢于争先碰硬抓吏治改革,地方发展、民生等领域的改革才会得到有力支撑。

  改革必须延伸到制度,方能巩固改革成果。“他很看重制度建立,而非一时的兴趣。”4年来一直参与政绩评价改革、现任长沙市委绩效考核办公室主任的陈昌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陈润儿的改革风格。以前无“硬伤”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官员们好像觉得是市委、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跟他过不去。如今,长沙市创建出了一整套制度,执行阻力小了很多。

  为了巩固党风廉政整顿成果,长沙市细化和完善规章近百项,如规范领导行为就是其中一项。一些问题是相关领导随意表态、越权行事造成的,为此市委出台了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规定,哪些“可以做”、“不能做”,“按什么程序做”,都有严格规定。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应尽的职责,做到每项制度、每条规章既有执行人,又有监督人。

  改革要善于把握细节,才能够操作成功。近4年来,长沙市锲而不舍、步步深入,推进政绩评价改革,解决了工作目标如何确定、公众评估如何力求公正等上百个操作难题。

  在操作层面,长沙市委的决策者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不但注重通过民主凝聚市委常委会、市委全会的力量,取得人大、政协的支持,从而形成改革共识,而且特别善于凝聚公众力量。如在政绩评价当中,对一些执法部门的公众评估分占到总分的1/3,从而使公众参与其中,对政府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力量。

  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改革者的操作能力有直接关系。宁乡县的多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说,陈润儿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在这个县的关山村“办点”,去年一年到关山村不下10次。“大部分都是周末去,经常不给县里打招呼,这说明他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而且务实。”陈润儿特别点明,关山村不能用上级支援的钱堆出来,必须走市场道路,这样的改革才有推广价值。

  公开述廉第一个登台,公开对话第一个坐在摄像机前……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陈润儿不仅是决策主要参与者,也是一线执行者;既推动改革,又随时掌握动态深化改革。长沙一些官员形容陈润儿推动改革犹如“推土机”,认为这得益于他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与地方工作经验。

  强力推进改革,改革者必须有责无旁贷的执政担当。到任长沙调研不久后,陈润儿代表市委一班人向全市600万人民提出“省内率先、中部领先、国内争先”的执政口号。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领导者的任期是短暂的。然而,我们担当的责任却是历史的。”陈润儿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官员的“担当”。多位了解他的官员、学者接受采访时认为,正是这种执政担当成了他奋发改革的原动力。

  (《半月谈》记者 段羡菊 苏晓洲)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