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花,是一个城市的美学徽章、文化形象。她的被拥戴、被认同,或因当地的普遍栽培,或因居民的审美情爱,或因文化品格的追求,或因历史故事的流传,约定俗成,旋成共识。我国市花的认定,已十分普遍,大城市有,中小城市也有。直辖市如:北京——菊花,上海——玉兰,天津——月季,重庆——山茶。省会如:南京——梅花,杭州——桂花,西安——石榴,广州——木棉等等,百花齐放,斗艳争春。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千古定则。牡丹为洛阳的城市个性带来了富丽华贵的形象,增添了诗情画意的魅力。“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居四河间,时序分明,寒暑得宜,风水好,最宜牡丹栽培。洛阳是牡丹观赏种植和园艺栽培最早的城市,始于隋,盛于唐,种花成俗,赏花成风,出现了许多花卉栽培能手,宋单父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牡丹园艺大师。柳宗元《龙城录》载:
“洛人宋单父,字仲孺,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皇上召至骊山,植花万本,各样各不同。”随着观赏要求的提高,催花移栽,人工保温,在唐代已普遍实施。《五杂俎》中,还记载着牡丹的熏花之术:“朝廷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到数十金。”反季节育花的成功,提升了牡丹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洛阳牡丹的种植面积已达三万余亩,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牡丹基因库,品种已达千余种。花形重瓣培育,日臻完美,全花高耸或半球隆起,举紫喷红,蔚为奇观。洛阳观赏牡丹园已增至二十余处,花期也大幅度延长,套袋栽培成功,牡丹盆花实现了四季常开。
牡丹,又名洛阳花,举世公认。花波蕾涛,牡丹从洛阳出发,至宋代,香播万里,开遍全国。陆游在四川做官时,见天彭百姓从洛阳购得多叶新花,尊为京花,他在《天彭牡丹谱》中称:
“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面对州民赏花狂欢的情景,他认为天彭民俗爱花,系京洛遗风,来自洛阳。江南牡丹栽培,上海名噪一时,《上海县志》记云:
“最盛于法华寺,品类极繁,甲于东南,有小洛阳之称。”广西“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山东亳州、曹州引进牡丹:“一望云锦,五彩夺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兖州府部》评述:“尝考牡丹,初盛于雒下(即洛阳——引者注),再盛于亳州,至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即今牡丹名城菏泽,清楚交代,牡丹来自洛阳。至于西北甘肃的牡丹栽培,在明清之际,也悄然兴起。
上述记载表明,各地均称牡丹来自洛阳,或以小洛阳称誉当地花事的璀璨景象。这是牡丹的荣耀、洛阳的荣耀。花开时节,洛阳全城狂欢,牡丹花会在唐朝已自发兴起。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高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至花落乃罢。”可见当时的盛况。
1983年始,洛阳每年春天都举办洛阳花会,至今已历二十八届,美誉天下。洛阳花会与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一起,已成全国四大节会。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召开,洛阳推出3400多盆130多个品种的催花牡丹,其中青花瓷花盆中栽种的56个品种的牡丹,寄寓中华56个民族的大团结,受到了热烈的赞扬。在这届花卉博览会上,洛阳牡丹展品获得166个奖项,好评如潮。
牡丹富丽堂皇的审美品格,已成时代精神。当今中国,百业兴旺,国思强,人思富,花王牡丹正是社会和谐繁荣的象征。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对富贵的向往和创造,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社会繁荣的动力。
牡丹还伴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吉祥的意蕴,隋唐以来,尊牡丹为国花,史不绝书。1915年版《辞源》释“国花”词条曰:
“一国卓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国性者,如英之玫瑰、法之百合、日本之樱,皆是。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国际园艺界也称牡丹为“中国花”,众口一词,众望所归。1
959年秋,周恩来总理在洛阳曾深情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为国花,富贵满天下,这是万众齐颂的心愿,这是时代精神最精彩、最典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