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伊川新闻·声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伊川农业产业化“钱”景广阔
张恩照,好样的!
改善民生的“硬指标”越多越好
随处要求收取身份证 复印件是否合法
洛阳网广告
儿女尽孝心 父母逛京城
彭婆镇荣获“首届河南省最佳生活乡镇”称号
“畸形”天价幼儿园亟待“矫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改善民生的“硬指标”越多越好
  核心提示

  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设立更多的约束性指标,让“软”的“硬”起来,无疑是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最为直接的办法。

  居高不下的物价、房价以及总也追不上CPI涨幅的工资,使得今年的全国两会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民生期盼。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两会进程的深入,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愈加清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等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硬指标”越来越多,新一轮的民生建设正加快向制度化迈进。 据媒体从权威部门了解,“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不仅列入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七大主要目标,而且如“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加服务业就业比重”等关乎民生的政府工作,将被设定为纳入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体系的约束性“硬指标”。

  事实上,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是历年全国两会上的老话题。代表委员们在议案、提案中一提再提,各级政府也一再承诺,但效果却始终不令人满意,其深层原因,还是这些改善民生的建言缺乏考核验收的“硬指标”。 例如最近重庆市正在酝酿的将纳入政府考核“硬指标”的“基尼系数”,这一用来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指标,此前只因其既没有进入统计局的核算口径,也没有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公开内容,任凭各方专家如何呼吁,也只能沦为媒体报道中的“参考”。

  而进入“十一五”规划中“约束性指标”范围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因为关系到了各地区的发展考核和主政官员们的升迁奖惩,为了达到中央政府的验收要求,去年年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惜立“军令状”,采取拉闸限电、企业停工、居民停暖等非常手段也要完成指标。 两者的巨大反差,鲜明地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唯“硬指标”考核论英雄的弊病。在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对于中央有明确规定的指标以及统计局报表上看得见的GDP、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地方官员们往往会表现得更上心;而对于那些只被划入“预期性”层面的非硬性指标,则缺少工作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种“欺软怕硬”的状况,设立更多的约束性指标,让”软”的“硬”起来,无疑是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最为直接的办法。 从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十一五”规划中,22项主要指标只包括8项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草案中24项指标,有多达12项被列为“硬指标”,而且“如提高居民消费率2至3个百分点”等切实改善民生的措施,有望成为今后五年的重要达成指标之一。

  随着如今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中的矛盾日渐突出,老百姓正越来越多地从实际生活的感受来评判政府工作的成果,而为百姓服务的政府,也愈加迫切地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关乎民生的考核“硬指标”越多越好。         (崔 滨)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