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0万亿元——地方债务探究
微博力量: 关注改变社会 交流改变生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10万亿元——地方债务探究
2010年地方债总额逾10万亿元,债务率逾150%,已到“债务风险较高”程度
  核心提示

  2011年3月1日,审计署1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开始了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查。

  在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是今年审计署工作中的重头戏,“将关注这些债务从哪里来,投向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等”。

  A 探查地方债黑洞

  作为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的前奏,全国性摸底调查正在全面铺开。

  2011年3月1日,审计署1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开始了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查。

  在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是今年审计署工作中的重头戏,“将关注这些债务从哪里来,投向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等”。

  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积累多年,大量政府主导投资推动的经济刺激计划,更是导致债务规模在过去两年迅速膨胀。远有亚洲金融风暴,近有欧美债务危机,众多前车之鉴,使得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引来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紧密的关注。

  化解政府债务,显然已经提到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而地方政府性债务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由于各类债务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或明或暗,加之不同监管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获得全面准确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情况绝非易事。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用抽样调查和估算的方法,按假设条件估测,2007年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总额超过4万亿元;加上2007年末中央政府国债余额5.2万亿元,最后结果是: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接近10万亿元。

  此后情况更加复杂。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央和地方在2009年和2010年共发行赤字2万亿元。地方政府更是借此东风大干快上。截至2010年6月末,银行投放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达到7.66万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7.1万亿元。

  若仅仅将中央代地方发行的4000亿元地方债券、7.66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以及中央政府2010年的债务限额这三大项加总,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就超过了15万亿元,占2010年8.3万亿元全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83%。即便考虑基金收入等,中央和地方整体债务率必将超过100%。按审计署摸底审计地方债确定的标准,已达到“债务风险较高”的程度。

  这轮刺激政策之后,留下的融资平台债务和财政债务到底有多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认为,此时摸底全国债务,非常必要。

  B 全国债务大起底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审计,最早在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部署。

  到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提出“摸清规模,分清类型,分析结构,揭示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的24字工作思路。随即,审计署与各地方政府就此次大范围审计工作进行培训和动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发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此次审计地方债的首要目的是:摸清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及增减变化情况。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此高度重视,称之为“重要的政治任务”。2月22日,重庆市审计局局长王耘农在专题培训上强调,这次债务审计同去年实施的债务审计,在“任务交办层次、组织方式、债务分类、时间跨度、审计深度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去年实施的债务审计”,指的是2010年上半年,审计署组织审计调查了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总体情况。显而易见,这是为今年全国性的债务风险排查探路。

  此次审计署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摸底,覆盖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

  覆盖范围之广体现在,审计涵盖了三类债务:不仅包括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还包括地方政府既无偿还责任、亦无担保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亦即由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为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资金偿还、且地方政府未提供担保的债务。其理由是:此类债务,尽管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债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债务危机时,“政府可能需要承担救助责任”。换言之,对于第三类“其他相关债务”,政府很可能负有最终“兜底”的责任。

  时间跨度之长体现为,审计债务包括了债务发生起始年、1997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八个年度。可以看出,接受审计的年份,反映出1997年中国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之际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起始和结束的关键时间点以及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后的关键三年。

  国务院要求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国债务审计,各地需在今年6月底前上报审计报告。多数审计署特派办则要求两个月完成省本级和直辖市本级债务的审计。留给市、县两级政府的审计时间则更短。

  一位基层审计人员坦言,任务一级压一级,到市级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要完成八年的数据审计,压力不小。

  《工作方案》指出,要分别摸清交通运输、市政建设、高校医院三个领域中,三类债务的规模及其比重;主要偿债资金来源的偿还能力;债务逾期和借新还旧情况以及政府担保债务、其他相关债务实际转化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可能。

  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工作方案》还要求着重调查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不能或不宜变现的资产(如学校、广场、党政机关办公楼以及市政道路、设施等)所占比重以及注册资本不到位、抽逃资本、资产不实等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并根据资产负债率及盈利情况,分析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能力。

  名目复杂的债务中,相对透明且容易统计的是公开发行债券。其中,过去两年由中央代理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最为简洁明了,两年累计4000亿元,且每个省份的发债规模都能公开查询。

  其他公开发行的债券,主要是通过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市政项目建设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可以统称为城投债,其中以企业债为主。

  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统计,2009年共103家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发行企业债105期,规模约2330亿元;2010年城投公司企业债的发行,受到下半年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政策的冲击,但也达到1530亿元。

  C 多头统计迷局

  即便把所有公开发行的债券都计入,在整个融资平台债务中所占比重也很小。“大概也就5%左右,主要都是银行贷款。”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徐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此,作为银行的监管者,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最为关切。2009年下半年,银监会就开始向银行预警融资平台贷款潜在风险,并内部统计融资平台贷款数据。最新数据是,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为7.66万亿元。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透露,所有融资平台贷款中,项目自身现金流能够全覆盖贷款的,占三分之一。

  最有可能掌握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全貌的是财政部门。财政部也在尝试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2010年4月17日至20日,财政部预算司债务处处长张志华赴陕西省调研,希望了解该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地方政府融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等。重点了解省级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情况以及高校银行贷款、农村公路建设债务等。

  然而,尽管不乏多方努力,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总体规模、结构及潜在风险,一直未得到全面揭示。

  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部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清理核实。

  该次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由财政部牵头,具体由预算司落实。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位人士称,经济建设司也参与了融资平台债务清理,主要是配合预算司,提供跟基建项目投资相关的一些数据。

  此外,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卫星告诉记者,2010年统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国务院要求四部委在去年12月底之前上报数据。多位地方财政部门官员告诉记者,12月底之前已经将数据上报财政部。目前,融资平台的债务统计数据尚未公布。

  财政部预算司相关负责官员拒绝向记者透露具体数额。某省财政厅官员告诉记者,该省统计的融资平台债务为55亿元:“我们是不发达省,数额比较少。”还有个别省份财政部门拒绝透露债务规模。

  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的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官员对记者说,2010年全国人大要求财政部,汇报统计融资平台债的情况,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数额。

  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提交《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10年1至7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函》,称截至2010年12月10日,各省(区、市)均已上报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清理核实数据。目前,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部署地方进一步做好相关数据的核实工作。

  “财政部门的口径与央行、银监会有一些不同之处,现在财政部正让几方核对数据。”西部某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接近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透露,由于口径不一样,财政部和银监会统计的数据差异比较大,且财政部的口径比银监会的小,“远低于银监会(7.66万亿元)的数额”。

  东部某省财政厅的一位人士坦言,他们只是调查了那些通过财政部门能够统计的数字,现在不清楚跟真正的数字比有多大差异。因为财政债务是显性的,通过财政部门担保的(如高校等)债务是很少的部分,大量债务是隐性的,是融资平台的债务。

  诚然,统计口径不一,是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困难的客观原因之一。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杨静和张爱华,2009年12月在国家审计署网站撰文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口径滞后于债务形式多元化发展趋势,财政部对政府债务的统计仅仅是针对政府的直接债务和担保债务,造成政府对总的债务规模不够清楚,无法进行有效调控。这也使得政府各部门或单位对债务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形成各类债务管理上的不一致。

  一位财政部专家认为,除了客观上统计口径不一,各部门的利益也有差异,各方都希望尽可能把利益拉过来、把责任推出去。因此,统计是否准确还是个未知数,很难有一致结果。  

  此外,今明两年地方各级政府将陆续换届,下一届政府也不愿意承接太多债务。

  目前,审计署进行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大摸底,可以说是要求最为严格(审计部门实施,部分地区交叉操作)、追溯期最长(从债务起始年至2010年)、可比性最强(大量统一表格,各省均可比)、最为全面(涉及所有政府债务)的一次。

  财政专家分析,中央政府显然寄望在本届政府任内,对相关债务由来、分布、规模及风险程度等摸清,为化解债务风险做必要的准备。

  乐观者甚至认为,如果这次审计得以成功,将是对财政风险的全面排查。由此,金融与财政的关系将得以清楚界定,单一金融机构风险有度量指标,监管部门有了进行压力测试的基础。甚至,可以为制定财政事权与财力匹配的改革做必要的铺垫。

  (据 《新世纪》周刊)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