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址效果图 |
|
核心提示
作为伊滨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正在伊河南岸紧张施工。占地600余亩的医院新址将成为我市最大的医院,目前的建设情况怎样、建成后有哪些功能?昨日,记者到现场为您打探。
跨过伊河天地宽
漫步伊河南岸杨湾村,一道围墙圈起的空地上土地平整,工人们正在忙碌。在这里,即将建起一座占地600余亩的大医院——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一期工程已于春节前奠基。
“早在2008年下半年,医院就有择址扩建的意向。”该院副院长郭圣敏介绍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住院环境及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医院目前的硬件设施、住院环境与群众的需求极不适应。最重要的是,现在医院的规模已不能满足市民就医需要。
2009年4月,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列入我市11个优势医院发展倍增计划,该院以此为契机,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扩建意向。
2009年11月,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决定在伊滨区伊河南岸选址建设新区医院。
规模扩大40倍
在伊滨区规划图上,我们看到,医院新址北邻职教大道,南接吉庆路,西抵兴业西街,东毗兴业东街,地域广阔,规划水系穿流而过。
医院新址预算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600亩,是现在医院面积的40倍。据介绍,现在的医院占地仅15亩,除了医疗用房和保障用房外,几乎没有空闲之处。目前仅有的500张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各科室加床现象普遍。住院病人缺少休养、活动场所,就诊车辆停放紧张。
根据设计规划,新医院建成后,床位数量将增加至4500张,其中临床医疗中心3000张,养老康复中心1500张;此外还有特色诊疗室30间~50间,将成为集预防保健、临床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大型股份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停车位将增至3000个,满足就诊车辆停放需要。
4月初正式动工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一期工程已于1月20日奠基。昨日,我们在施工现场看到,工程的围墙圈建即将完成,土地平整也基本告一段落。
据介绍,目前,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提出的临床医疗中心设计方案已通过审议,招标公告已经发布,文物普探工作将在本周内全面启动。4月初,一期工程将正式动工。
预计两三年内,项目一期工程可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规划,一期工程为临床医疗中心,占地总面积361亩,其中建设用地为261亩,绿化用地为27亩,道路占地为52亩,建筑将包括6层高的门诊楼、医技楼和高24层的住院部。
“政府+市场”运作模式
医院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中,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坚持公益主导的前提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市场”的运作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共同兴建运营医院相关项目,做出一次大胆的尝试。
通过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多方接洽,去年11月,医院与香港宝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共同开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的框架协议。
服务提升值得期待
按照设计规划,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将由临床医疗中心、中华传统医药绝技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养老康复中心、临终关怀中心、卫生培训中心等六大板块组成,共分两期建设。
其中一期工程建成,6层门诊楼中将设置休息厅、诊室、检查科室、手术室等,诊断和检查将在4层以下,4层以上以手术为主。
门诊楼后面是医技楼,设计也为6层,主要设置检验、核磁共振、B超、心电图、放疗等科室。24层的住院部位于医技楼后面,为住院病人提供安静的疗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诊楼的顶层平台,还将预留两个停机坪。
目前,由于伊河南岸缺少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居民看病要到20公里外的市区,十分不便。郭圣敏表示,新医院建成后,将彻底改变伊南没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历史,解决当地居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全新的办院模式和理念,也将对实施优势医院倍增计划、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提升城市品位,实现福民强市等目标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见习记者 王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