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搬运文物。 |
|
正在用保护层包装的文物。 |
|
最繁琐的就是多层文物的分解和搬迁。
| |
核心提示
2月11日起,洛阳博物馆老馆文物搬运工作正式开始。近30天时间里,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公安人员武装押运,2万多件珍贵文物的搬运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从2月11日至今,近30天时间里,在洛阳博物馆40多名工作人员紧张有序的工作下,在市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目前洛阳博物馆老馆2万多件珍贵文物已安全、顺利地完成“乔迁”。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将如期开馆,为世人呈现精品文物之美。
警车全程护送文物搬家
文物搬运,最关键的是安全问题。
2月11日是搬运工作的第一天。不到8时,洛阳博物馆的十几名工作人员就早早赶到现场,为搬运工作做准备。
与此同时,洛阳博物馆的保安和市公安局的几名民警忙着对所有运文物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洛阳博物馆保卫科科长杨明登说,从洛阳博物馆老馆到新馆,一路上车多、人多,因此车辆的安全必须有保证。同时,车辆必须保持平稳,坚决不能急刹车等,更不能让车辆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10时20分,一部分文物包装完毕后,在安保人员的监督下装车,随后警车开道,押运文物驶向新馆。一路上,警车和装文物的车辆始终保持匀速前进,公安部门也“全程绿灯”。负责搬运工作的洛阳博物馆书记周加申说,在决定搬运文物前,市文物部门和市公安部门进行了沟通。市公安局安排警力武装押运,并要求洛阳博物馆老馆和新馆所在地的两个派出所增加警力和日常巡逻力度,保证搬运安全。
3月8日,搬运工作基本结束,2万多件文物在近30天时间内,顺利、安全地抵达洛阳博物馆新馆。
工作人员“连轴转”
据介绍,洛阳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如此大规模的文物搬运还是第一次。由于文物资料的整理、搬迁对参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又要保证安全,所以外人不可能介入。所有工作人员既要干技术活——清点文物、整理资料、对账,同时还得干体力活——包装文物、搬运、装车。
时间紧。按照规定,洛阳博物馆新馆必须于4月1日正式开馆。“我们45名工作人员全部上阵,其中还包括两名孕妇,撤展、搬运、安保,大家几乎是‘连轴转’了。”周加申说,“如果搬运工作不能赶在3月初结束,后面的布展工作就无法展开,洛阳博物馆新馆如期开馆就会受到影响。”
任务重。文物搬运本身就是个技术活,一些复杂的文物,仅是拆卸就需要3到5天时间。
文博人的“文物情结”
在搬运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珍贵的馆藏文物,还有所有参与搬运工作的文博人员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他们那份独有的“文物情结”。
2月13日对洛阳博物馆保卫科工作人员陈迎宾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已连续两晚在单位监控室值班,却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陈迎宾心急如焚,可当时已是凌晨,考虑到再找其他同事来替自己不大合适,陈迎宾强忍着内心的焦虑坚持留在了值班室。清晨,当他结束值班赶到医院时,年迈的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
类似的感人事儿,在这次博物馆搬迁工作中还有不少。
李媛、肖利阳,两名女同志都刚刚怀孕,但由于任务重、人手有限,在近30天的搬运工作中,两人始终在寒冷的库房内,整理资料、登记入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搬运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2月13日,二楼展厅搬运完毕;2月25日,宫廷文物搬运完毕;2月26日,库房搬运工作开始;3月8日,2万余件文物基本搬完。
周加申说,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几块难啃的“硬骨头”:东汉石辟邪、大象化石以及市民俗博物馆的明代福王府石狮子等,由于这些文物比较大,搬运工作程序复杂,工作人员将一件件“重点突破”。
这些庞大的文物该如何搬运?本报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夏子晴/文 记者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