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青松在工作。 |
|
核心提示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职工殷青松克服文化底子薄的难题,从一名普通车工变成了编程、数控操作的“高手”,他改革各类刀具10多种、辅具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多条,解决的加工工艺问题更是不计其数,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遇到加工难题时,“找殷技师想办法”,成了同事们的“口头禅”。
在2010年“感动洛阳”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河南煤化集团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职工殷青松有两个特别处:在所有当选者中票数最多,是唯一一位产业工人。
11日下午,记者在采访殷青松过程中,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平静的话语让我们找到了他感动洛阳的答案。
1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要当得响当当”
有着一手车床加工技术绝活的殷青松,20年前,只是一个对机械加工一窍不通的初中生。
殷青松出生于1969年1月,1985年10月,初中毕业后到洛轴二分厂当临时工;一年后,离开企业入伍服役;1990年4月退伍后,分配到洛轴工模具公司工作。
回忆最初分配到工模具公司,殷青松说:“其实最初我并不想干。”
殷青松的父亲是洛轴的老车工,殷青松知道车工这活又脏又累,当时他的想法是干点“轻松的活儿”。
不过,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殷青松改变了想法。“父亲说,每个岗位上都需要人。既然分到这里,就要当个好工人,要当得响当当。”殷青松回忆。
2 每一次变革对他都是全新挑战
近22年时间,殷青松工作的地点没有变化,但他经历了车间三次装备工艺大变革,每一次变革对他而言都是全新挑战。
刚参加工作时,殷青松操作的是普通的万能车床。他看到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就头疼,每月的任务总是完不成。他虚心向师傅和同事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刻苦钻研,他终于摆脱了“任务完不成”的困扰。几年后,从一个对机械加工一窍不通的初学者,到精通车床加工技术、熟练掌握各种加工件工艺流程,殷青松最终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随着产业升级项目的推进,本世纪初,工模具公司购置了急需的数控设备。公司选派能安心工作、肯钻研、技术好的人员去沈阳厂家实习。殷青松也在其中。
培训期间,他克服英文差的难题,用汉语拼音与英文相结合,整理笔记强化记忆。实践中,他把车床上的每个按钮都摸了个遍,不厌其烦地询问技术人员。
后来,当他听说一拖举办数控培训班时,就自费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学习。3个月后,他从一个计算机门外汉变成了编程、数控操作的内行。
3 “ “单位把重要设备交给咱,咱一定干出好产品”
2009年,工模具公司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所有重要产品的加工都需要经过这里。
由谁操作?经再三权衡,公司领导把这一难题给了爱钻研的殷青松。
这台加工设备采用的是英文操作系统,90多个按钮100多个功能,需要熟练掌握自动编程软件。对殷青松来说,这个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咱文化程度不高,单位把这样一台重要设备交给咱,咱一定要熟练操作,干出好产品。”殷青松说。
生产厂家技术员只讲解了两天。为掌握各种按钮的功能,殷青松临摹了一张按钮分布图,有空就翻英文字典,向人求教。他还去其他单位虚心学习,虽然“只能看不能摸”。为背英语单词,他曾在深夜把熟睡的孩子惊醒……
半年多后,殷青松便能熟练操作这台设备,完成了从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到车床和数控加工双料技师的蜕变。
去年以来,殷青松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土压平衡盾构机主轴承保持架的加工工作。此外,他还积极承担公司重点产品——国外某知名轴承公司定制的各种工装、夹具的精加工任务。
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殷青松成为同事眼中的技术“大拿”。车间的设备,无论是普通车床、数控车床,他都能熟练操作,遇到小故障随手排除。他参加了公司几乎所有历届技术比武,排名不下前三位。车间遇到加工难题时,“找殷技师想办法”,几乎成了同事们的“口头禅”。
4 “要用心做事,多琢磨怎么改进工作”
工模具公司总经理李建初介绍,和一般的流水线作业不同,工模具公司生产的特点是单件小批量,每天都要生产不同型号的新产品。所以,对工人技术素质要求极高。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加工技能,让殷青松在高手如云的机械加工队伍中脱颖而出。最让人赞叹的,是他的“三绝”。
第一“绝”是磨刀,他磨出的刀具能随意改变铁屑的流向,打磨一次就能工作一整天;第二“绝”是他加工出的长轴产品外径精度极高,公差仅为正负0.005毫米;第三“绝”是他镗出的深孔只有正负0.01毫米的公差。靠这些“绝活”,他加工出的产品优质品率常年达到95%以上。
“要想当个好工人,就要用心做事,多琢磨怎么改进工作。”殷青松说。
在普通车床岗位上,他不满足一般的加工方法,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机件淬火后,为防变形,一般产品留磨量都较大,磨工磨一件产品很费力气。如果采用高硬度的车刀完成磨加工的工序,岂不事半功倍?
这是一种全新的想法,此前并没有这种工艺,自然也没有工具。殷青松上网查到镀膜刀、726刀、立方氮化硼刀等几种超硬刀具,向公司推荐后购回。他试着将一部分产品以车代磨,取得了成功。原来磨一件保持器凹模,需要花费一小时,他20分钟就能完成。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约数十万元加工费用。该方法经过他整理归纳,已被命名为“殷青松操作法”,在LYC公司推广。
一次,国外某知名轴承公司对工模具公司加工的支撑架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槽平行差及垂直差要求正负0.01毫米,磨削加工或线切割加工,都会因产品其他部位干涉而造成废品;若采用进口铣刀,加工槽的尺寸公差能保证,但形位公差保证不了。殷青松尝试着在机床上装上小直径砂轮,通过合理编排程序走刀路线,进行反复磨削加工,最终解决了难题。
公司在购置先进数控加工设备时,直接买的是厂家的刀具,需要30万元。为了节省开支,殷青松与技术人员一道,自己加工刀具。他翻阅了数十本刀具资料,绘制上百张刀具图纸。国外参考书是英文,殷青松就借助英文字典查阅。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生产出了三轴联动刀具。
殷青松现场展示了他研究出来的几件“宝贝”。一种刀柄,进口需要八九千元,型号有十来种,他自制同类型的工具替代,每个成本不过百元,比原配产品的适用性更大;钻卡头,进口每个需要上万元,他自制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每个仅需40多元;普通压盘即将研制成功,用数百元的成本达到单个上万元进口产品的功能……
5 “他的努力使他的精神很富有”
据统计,多年来,殷青松改革各类刀具10多种、辅具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多条,解决的加工工艺问题更是不计其数。
殷青松出了名,厂外一些同行要高薪聘请他,被他婉言拒绝了。
多年来,殷青松先后多次获得LYC公司先进个人、技术标兵,星级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今年2月,LYC公司党委决定,在全公司开展向殷青松学习活动。
在参加“感动洛阳”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后,殷青松的同事李政在观后感中写道:“殷青松有着自己坚定的理想,或者说是一种叫作承诺的信仰。他的生活也许是清贫的,但他的努力使他的精神很富有。”
是啊,20多年的车床回转,材料变成了产品,不变的依然是执著追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乐于奉献、勇于创新——也许,这就是殷青松感动我们的原因吧。
本报记者 李松战 实习生 王明利 通讯员 张家礼/文 记者 潘郁/图